新華網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王秀瓊 於嘉 郭信峰)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8個月后,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最近在湖北專題調研全面深化改革,他提出了必須把握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等“五個重大關系”,以及需要深入調查研究的“六個重大問題”。
習近平此番講話正值中國經濟面臨復雜形勢之際,又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領導人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強調和具體闡述,釋出了強烈改革信號,有助穩定社會對改革的預期。
“在內外發展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改革預期至關重要,改革預期決定了增長預期,決定了穩定預期。”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說。他認為,三中全會很可能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攬子方案。
習近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須把握的五個重大關系——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改革發展穩定,被專家認為是新一輪改革的總的方針。
“這說明,一方面要深化改革,一方面要處理好改革的代價、風險和障礙,”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處理好“五個關系”的提法比較新穎,體現了改革的系統規劃和系統設計。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認為,新一輪改革的一大特點就是肯定要出一個總體籌劃。
周天勇指出,新一屆領導人的改革將注重實踐和上下互動,尤其是結合地方部門和企業的成功經驗。
7月以來,多位領導人赴基層就經濟形勢和改革開放等問題展開密集調研。習近平赴湖北,李克強、張高麗分赴廣西、四川、貴州等地考察。
關於改革方案的制訂,習近平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說,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
他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調研六個問題: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進一步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匡賢明認為,中央有可能會對“改革機制”做出重大改革,比如形成機制化的改革調查研究體系,形成多元化主體參與的改革決策機制,形成更有效的改革推進方式。
周天勇說,當前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有待提高,“有些部門的改革方案是閉門造車,為了使部門利益最大化。還有些方案是太理想化,或者‘撓痒痒’,繞開實際中的難題去設計,最后幾乎沒有起到作用。”
改革往何處改?習近平指出,要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作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
“這重申和明確了中國的改革是市場取向的改革,而不是重返計劃經濟和政府主導的改革。”周天勇說。
當前,中國的一些資源產品和資金價格體制沒有理順,部分地方政府對經濟生活干預程度過多,一些行業存在嚴重壟斷,輿論認為是亟待改革的重點領域。
“未來幾年的改革,與過去改革不同,根本之處在於中國發展階段發生重大變化,”匡賢明指出,當前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除了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外,更重要的在於釋放內需,形成內需導向的增長。
在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的情況下,是重回政府主導投資讓GDP快速回升的軌道,還是依靠改革“放活”市場?
近期推出的改革舉措表明中國堅定地選擇了后者。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和下放50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都意在力圖給市場“鬆綁”。
王小廣認為,改革已經到了必須“動存量”的階段,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仍有待協調,“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改革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