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單位密集晒“三公經費” 專家:看花費更要看效果--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中央單位密集晒“三公經費” 專家:看花費更要看效果

2013年07月19日17:18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7月18日,隨著中國氣象局首先向社會公布2012年部門決算和預算,新一輪中央部門“三公經費”公開全面啟動,截至目前共有80余家中央部門公開了“三公經費”預算和決算。2012年中央單位“三公經費”支出合計74.25億元,比預算數減少5.59億元。其中,因公出國(境)經費19.45億元,減少2億元﹔車輛購置及運行費40.67億元,減少2.81億元﹔公務接待費14.13億元,減少0.78億元。2012年,中央各部門“三公經費”公開有什麼特點,花了多少錢、花在了哪裡、怎樣花的?哪些部門出國多、哪些部門公車多、哪些部門花錢多?針對網民關切的熱點問題,人民網採訪了有關專家,深度解讀中央部門“三公經費”。

公布及時、詳細 折射中央執政理念之變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中央部門在規范公開格式、集中公開時間的基礎上,繼續細化公開內容,公開力度進一步加大,公開日益規范化、制度化”。從18日開始,兩天之內已有80余家中央部門公布了2012年“三公經費”預算和決算,中央部門在公開“三公經費”支出的同時,對決算總額及分項數額較年初預算增減變動原因,以及相關的因公出國團組數及人數、公務用車購置數及保有量和公務接待等情況進行了說明,便於公眾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央部門的具體支出和變動情況。

是什麼原因促使今年“三公經費”公布出現這麼大的變化呢?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認為:“中央大的戰略方針在起作用,推進政府作風建設、簡政放權、公開透明,這些措施使得各個單位的工作作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新一屆中央政府雷厲風行、轉變作風、真抓實干發揮了重大作用,整個政府的作風在變”。

17點之后扎堆公布 政府對民眾有“提防”心理

記者發現,80余個已公開中央單位中,有50多家是在18日17點之后發布“三公經費”決算的。針對這種下班后“扎堆”公布“三公經費”的現象,記者採訪了竹立家教授,他認為:“選擇這個時候公開肯定有策略上的考慮,五點多之后大家都下班了,沒人看了,一起公布大家看都看不過來了,有什麼問題都可以遮掩過去,這樣做說明政府對老百姓有一種提防心理。”

專家認為,“三公經費”公開的最終目的,是讓普通百姓參與到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政府資金使用的監督中,最大限度地減少資金浪費,有效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政府運行效率。不要“扎堆”,不要“提防”民眾,詳盡公開包括“三公經費”在內的普通百姓最為關注的政府信息,是樹立政府公信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陽光政府”的前提。

“少花錢”並不一定是好事 預算太隨意

從公布的數據看,絕大多數部門決算較預算有所減少,有的部門的預算結余甚至超七成 。例如:郵電總局2012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9564.38萬元,支出決算為2574.69萬元,結余6989.69萬元,隻完成完成預算的26.9%。

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認為,“三公經費”公開不僅是推進預決算公開的突破口,也是加快整個政府信息公開的突破口。在當前強調政府“過緊日子”的背景下,各部門主動壓縮“三公”支出,釋放出向建立廉潔政府邁進的積極信號。

不過,長期關注預決算報告、被稱為“中國預算第一人”的吳君亮認為,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事項,預算和決算差別不應該太大,否則就說明預算制定得不夠科學,花錢隨意性太大,這樣的預算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公開要更細 花錢看效果

一直以來,“三公經費”到底怎麼花的,是公眾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中央各部門自2011年向社會公開部門決算以來,“賬本”越來越細化。例如,國家發改委對“花超”的費用做出了解釋,詳細列舉了這部分錢花在何處。但是,此次公布的“三公經費”還存在一些部門公開程度不足,出國的目的、效果沒有體現,公務接待費用比較模糊等不足。竹立家認為:“花錢要看效果,現在很多‘三公經費’成了單位領導的唐僧肉。”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建議,“三公經費”管理需要有合理、細化的標准。第一是數量標准,即明確資產和人員配置數量﹔第二是服務標准,明確會議、租賃、維修、接待等服務的經費﹔第三是時間標准,將代表團出國的天數、公車使用的時間等需要納入管理。

公開不是目的 約束權力是關鍵

“三公經費改革有很多年了,從2006年開始,實行公開透明,但是事實上,公款吃喝效果比較明顯,但是在公車使用方面,仍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竹立家認為,公開透明不是目的,是手段,人大要對“三公經費”審查,公共輿論要監督,沒人審計、沒人質詢,公開沒有多大意義。

如何從根本上遏制“三公消費”?他建議,第一要約束一把手的權力。現在各部位一把手權力過大,擠佔“三公經費”,這種現象屢禁不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理由非常充分,群眾有沒有發言權,約束公共權力首先要約束一把手的權力﹔第二,公共財政預算要公開透明,包括各個單位,一年預算多少,哪些方面,不能像現在這麼籠統,必須要細化,進一步細化﹔三是監督,人大要對“三公經費”審查,公共輿論要監督。(李清彥)

分享到:
(責編:李清彥(實習)、肖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