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是我們在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寶貴優勢,是我們今天堅持群眾路線的根本基礎,也是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保証。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群眾路線,強調的是“回應性”,即回應社會上多數民眾在教育、養老、醫療、就業和住房等方面的需求,並在這個意義上強調,人民的需求就是政府工作的目標。
以群眾路線破解發展難題,很多地方有過這方面的成功實踐。我曾在山西調研,過去,當地由於過度依賴煤炭資源,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的壓力極大。3年前,省委領導帶頭到革命老區武鄉縣一個貧困村庄包村住戶,許多副處級干部也都下鄉包村。行動持續了3年,也見了成效,一位縣長就說,不是隻有煤才能致富,多接接地氣,多了解民情,多想想辦法,窮地方也能弄好。他的信心上來了,群眾的信任也上來了,當地老百姓見了他就往自家屋裡拉,像親人一樣。這位縣長說了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你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哪有怕群眾的道理?
共產黨員確實不該怕群眾。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我們的革命,是從中國最基層鬧起來的,離不開群眾的參與。舉世聞名的長征既是發動群眾的宣傳隊、也是組織群眾的播種機﹔抗戰勝利靠的是“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叫兒打東洋”的人民戰爭汪洋大海﹔新中國成立伊始,在黃金、外幣都被國民黨運走的情況下,我們能夠成功發行中國歷史上第一種信用貨幣“人民幣”,靠的就是人民群眾對於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空前信任。而今我們的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說到底是因為全國人民對未來有希冀、有夢想,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而這種“目標優勢”、“信心優勢”,是我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和保証。
有的黨員怕群眾,一來二去形成了令百姓反映強烈的“四風”,讓黨和群眾隔閡日深。說起居於“四風”之首的形式主義,人們總會想到一些干部要去看望困難群眾,結果來的都是“群眾代表”,一問都是“生活好得很”,連考察路線都是被安排好了的。平日工作也是袖手看文件,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形式主義的表現是“無為”,官僚主義的表現是“胡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傳統舊政治的革命者,我們的辦法就是以群眾路線去代替士大夫官僚路線,而這首先就是以群眾歡迎的語言去與群眾打交道、交朋友,而不是用士大夫官僚的八股去忽悠群眾、嚇唬群眾。
歷史之所以給出了“打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難”這個難題,是因為歷代“打天下”的主干,往往是文化不高、理想不遠的武夫,而“坐天下”的主體,則是隻會坐而論道、唯擅八股而沒有什麼真本事的士大夫。於是,一旦坐大,便放手享樂奢靡起來。毛主席講“兩個務必”,其核心就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說到底,我們打天下,為的是人民幸福、國家富強,不是為了自己享樂。我們坐天下,是在搞經濟建設、為人民謀幸福的時候,必須保持打天下時代的那樣一種熱情、那樣一種干勁、那樣一種拼命精神和犧牲勇氣。群眾路線,就是破解歷史難題的強大政治武器。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