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城違規推廣種子 一個穗隻結兩粒麥--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河南方城違規推廣種子 一個穗隻結兩粒麥

2013年07月18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河南夏糧總產實現“十一連增”。在豐收喜悅中,卻傳來“不和諧音”:河南方城小麥減產約2億斤,曝出縣農業局及關聯合作社違規推廣“黑種子”,造成農民嚴重歉收,欲哭無淚。

  黑種坑農,一個穗隻結兩粒麥,推廣種了14鄉鎮

  一手麥粒金黃飽滿,那是去年留下的口糧﹔一手麥粒干癟泛黑,這是今夏打的新麥。種毀一季糧食,河南省方城縣清河鄉趙庄村民蘭林鬆哭天不應,投訴無門。他隻知道,自家種6畝麥是“上面推廣的種子”——新麥26,相比鄰地,減產近七成。麥穗少的有2粒籽,多的則10來粒。而正常麥穗粒數在30到40之間。一年苦累成空,接下來全家吃飯都發愁。

  方城縣獨樹鎮張寨黃長海今年共種15畝新麥26,其中包別人地種8畝,“沒想到都瞎了!”畝產300斤上下。鄰地“老品種”,畝產1000斤。按照市價,畝產1000斤賺700多元,畝產300斤虧100多元。

  獨樹鎮糧食購銷點負責人看到新麥26的麥粒,說這種麥子質量實在太差,麥子黑癟,打出的面發烏。小麥收購正常價1.12元,這種每斤價格也就幾毛錢。張寨村民胡玉成說,不賤賣就得自己吃,等於過災年,算口糧餓肚皮。

  受害農民不在少數,僅張寨村推廣的新麥26種子就達1.5萬斤,按每畝播種20到25斤算,張寨新麥26播種面積約700畝。而全縣14個鄉鎮種植這一品種。但方城縣到底種了多少畝新麥26成了一個謎。當地農業部門曾向媒體披露,“1萬多畝新麥26均不同程度減產,減產幅度較大的達30%至50%。”但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會合接受本報採訪時咬定,該種子僅銷售5萬多斤,計算播種面積不過2000多畝。不少張寨村民不認可這個數字,僅他們知道的,就不止2000畝。

  農業部審定意見明確,新麥26不適宜當地種植,但農業局卻開全縣大會推廣

  新麥26是什麼種子?查閱農業部第1505號公告,小麥、油菜等57個品種於2010年底審定通過。其中,新麥26 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0007,由新鄉市農科院、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選育。特征特性“穗粒數32.3粒、33.3粒”。有專業人士指出,該種子當地1.8元每斤的售價,遠低於強筋小麥約2.5元每斤的普遍價格。

  如果種子不假,這批“新麥26”應該是經國家審定的品種。但在公告審定意見中卻赫然寫道,該品種“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信陽、南陽除外)、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方城縣地處南陽市,被明確排除在適宜范圍之外。也就是說,新麥26屬於在當地違規推廣的“黑種子”,違反了《種子法》第十六條之規定。

  翻看2012年南陽市農業局的麥種推廣單,並無新麥26。令人吃驚的是,到了方城縣的麥種推廣單上,新麥26名列其中。咨詢河南省多位涉種專業人士,都認為這一做法“很反常、極不慎重”。追問原因時,方城縣農業局馬姓局長回應,他不知情。

  “黑種子”不僅進入推廣名單,還進入當地專項會議。2012年8月18日,方城縣農業局曾召開全縣各鄉鎮農業中心主任會議,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會合在會上安排小麥示范方工作,強調集中連片、品種統一,品種以新麥26為主。此外,他還通過村干部、農綜示范方、種糧大戶等形式大面積推廣。

  正是全縣范圍的“推廣”,使災難擴大。多位村民反映,新麥26是上面動員村干部下力氣鼓吹的品種。當時宣傳這款種子“肥地產1600多斤,一般地也產1000多斤,並且回購時每斤比正常價高5分錢”。在張寨採訪時不少村民表示后悔:“農民咋知品種孬好?還不是上頭說啥好咱買啥!誰知道公家還坑人?往后誰還敢信他的話?”

  當地歸因“天氣不好”,該理由農民不能接受,調查發現利益關聯

  據該縣農業局引統計局數字,全縣2013年小麥產量由去年的9.36億斤銳減到7億多斤,減產約2億斤。面對明顯減產和大量農民上訪,方城縣農業局於5月底組織專家進行田間測產鑒定,結論將原因歸為“天氣不好”。這次測產將新麥26與另外兩個品種合並進行,結論“三個小麥品種結實粒數均較正常年份有較大幅度減少。直接原因是今年4月18日至20日強降溫、降雨雪天氣造成。”

  這一結論並不為社會接受。受損農民普遍認為,相鄰地塊不同品種的小麥,都是一樣的天氣,為啥別的品種打1000斤還多,新麥26隻打200、300斤?去年縣裡小麥實現“十連增”,10年裡,大旱、倒春寒、干熱風都受過,都沒造成減產,今年天氣僅出現一次低溫,倒成“遭災”了?

  方城位於南陽盆地北部,為糧食主產區,背靠伏牛山,地理位置優越。南陽全市今年夏糧豐收,其中小麥總產75.75億斤,比上年增加3.94%。河南糧食總產量更穩中有升,實現“十一連增”。何以單獨方城的“天災”造成糧食減產2億斤之多?

  新鄉市農科院研究員、新麥26育種專家趙宗武認為,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適宜種植范圍,超出審定區域,不僅違反相關規定,更易造成生產事故。

  方城縣新麥26出自兩家農業合作社,一家兆豐,一家東盟,兆豐合作社的負責人薛某正是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會合之妻。一位做種子生意的孫姓經理透露,種子公司爭取地方推廣不是秘密,“有提成”,無利不起早,不難看出存在利益驅動。

  村民手中的種子包裝袋有兩種,其中一種袋上僅有“項目專用”四個字。這些沒有標簽,與假種無異的“新麥26”是如何流入轄區的?方城縣農業局行政綜合執法大隊隊長謝彤州稱,農業局監管不到,渠道是合作社,他們不知情。另外,合作社真實銷售數量,也“超出了他們的執法范圍”。目前是按合作社自報數目推算的播種面積。

  合作社賣種子,需要在工商部門注冊,在農業部門備案,兩個部門都負有監管之責,但實際操作中,兩個部門都認為合作社屬於新生事物,形式隱蔽,他們“無能為力”。“無能為力”導致監管虛設,權力自由發揮。農業合作社經營活動如何監管正成為新的課題。合作社不規范經營管理,投機趨利現象嚴重,存在違法主體資格認定難、定性難、調查取証難、行政處罰難等現實問題,對違法經營行為缺乏懲戒手段。

  調查中,方城縣有關方面一再強調,事件是劉會合個人行為,劉會合已被停職,事情“已經了結”了。該縣提供的處理結果稱, “對兩家合作社立案,做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進行經濟處罰。”督促兩個經營單位做好補償工作,兆豐合作社“補償受災較重農戶損失24.7萬元,並回收群眾種植的新麥26小麥101噸,每噸比市場價高出200元以上。目前,尚沒有接到關於對東盟合作社的投訴。”

  然而,通過實地走訪獨樹鎮、清河鄉發現,減產范圍之廣,僅憑合作社自報數字難以估量。走訪村民未得到任何政府承諾的補償。胡玉成說:“從來沒人來統計過,有次村干部通知去賣糧食,每斤1.19元收,比市場價高5分錢。但把麥拉去,人家說不合格,隻給1元1斤。很多人辛辛苦苦拉來了,隻好狠狠心賤賣了。”

分享到:
(責編:王澤、申亞欣)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