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忠魂回家--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各地要聞

二戰時期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忠魂回家

2013年07月07日23:08    來源:新華社    手機看新聞

新華社長沙7月7日電   (記者 李丹、明星)已是耄耋之年的譚榮勝依然滿面紅光、身板硬朗,喜歡穿一身綠軍服,這是軍旅生活留下的痕跡。

71年前,剛滿16歲的譚榮勝隨新組建的中國遠征軍新一軍赴緬甸與日軍作戰,駐扎在曼德勒。那年4月,他所在的新38師113團部隊星夜行軍趕到仁安羌,成功救出被日軍圍困的7000多名英國士兵、美國傳教士和記者,卻犧牲了200多名戰友。這場二戰亞洲戰場的著名戰役史稱“仁安羌大捷”。

71年后,仁安羌戰役陣亡將士總靈位一路在志願者的護送下,從緬甸輾轉回國,在重慶抗日戰爭遺址華岩寺寄存半年后,於7月7日正式安放在鬆柏掩映的湖南衡陽南岳忠烈祠,以此銘記慘痛歷史,緬懷抗戰忠烈。

當天的入祠儀式肅穆而庄嚴。民革衡陽市委負責人和志願者們一道抬著高1.5米、重達40公斤,用花梨木制作的靈位沿花崗岩台階拾級而上,靈牌上寫有“仁安羌大捷202位陣亡將士”,以及緬甸語“仁安羌”。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7月7日也正好是忠烈祠落成70周年紀念日。

南岳忠烈祠是當年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為紀念國民黨抗日陣亡將士建造的大規模烈士祠墓陵園,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就供奉在忠烈祠內。

中國遠征軍新一軍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之子劉偉民說,由於仁安羌大捷的陣亡將士大多是湖南人,將靈位安放在忠烈祠可謂葉落歸根。

“由於種種原因,許多中國遠征軍將士的遺骨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和供奉。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對歷史的認識深化,很多志願者以及遠征軍后人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一些墓地得到修繕,紀念碑也被重建。”劉偉民說。

今年1月,由重慶公益組織“中國遠征軍網”發起,海峽兩岸華人共建的“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在緬甸仁安羌落成。紀念碑建在501高地上,也是當年戰況最激烈、犧牲最慘重的地方。

“從緬甸仁安羌到中國重慶,再到衡陽,我們的前輩英靈用71年終於回到了家鄉。”劉偉民說。

中國遠征軍是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和抗戰“輸血線”而出征滇緬印、抗擊日軍的英雄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中國遠征軍網”主編舒宏艦介紹說,目前在中國能夠找到並依然在世的遠征軍將士有五六百人,他們已步入耄耋之年。隨著人們對這段歷史逐漸關注,這些老人們正在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心和幫助。

近日,民政部重申,將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范圍,優先優惠進入敬老院、福利院﹔支持、鼓勵、引導社會組織,通過社會捐助等適當形式,對其進行幫扶救助﹔建議當地黨委、政府對他們在政治上、生活上予以關心和照顧。

據湖南民政部門統計,湖南現在有500多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長沙市5日啟動“幸存抗戰老兵關懷計劃”,為符合條件的幸存原國民黨抗戰老兵每人每年提供1萬元生活援助金。

譚榮勝說,從2009年起,前來敬老院探望抗戰老兵的志願者和社會各界人士越來越多。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在祭奠抗戰陣亡將士時表示,無數抗日志士義無反顧奔赴抗日戰場,以血肉鑄成鋼鐵長城,勇敢捍衛了民族尊嚴和國家生存。他們中的很多人犧牲在戰場上,祖國人民將世世代代緬懷這些先烈。

“然而,目前還有許多幸存下來的抗戰老兵,在生活上需要得到切實照顧。關愛和呵護這些抗戰老兵是社會的良心,也是歷史的責任。”鄭建邦說。

分享到:
(責編:楊鐵虎)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