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基層干群的互信通道(專家視線)--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拓展基層干群的互信通道(專家視線)

中央黨校教授  高新民

2013年07月02日04:36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基層干群關系是一個被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這些年來,基層干部很委屈,說工作辛苦、工資不高責任大,常年在一線奔波,但無論在媒體報道中還是在百姓的街談巷議中,基層干部負面形象多於正面形象﹔基層群眾也抱怨,說自己的合理訴求沒人理,辦事不方便,沒有關系不辦事、沒有錢不辦事。干群之間彼此感受的巨大反差,折射出相互間認同度不高、互信不足。而互信不足是由社會轉型時期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解決問題當然也需從多方面入手,從源頭打開基層干部與群眾相互信任的通道。

  其實,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要求並不高,底線就是公道、公正。一是社會分配和保障制度要公正。在市場經濟、利益多元時代,如果僅僅因為個人能力因素導致收入分配有差異,社會絕大多數人心理還能夠承受。但由於市場體制不完善,或者某些權與商結合、鑽政策空子,甚至違規違法或不明不白致富而導致社會差距拉大,卻是大多數人心理不能認同的。二是政府職能部門辦事要公道、公正。很多地方為了方便群眾辦事,建立了行政服務中心或服務大廳,不需要群眾到各部門跑了,是好事兒。但集中到一起辦公不等於真正實現了服務職能轉換。在某些地方,群眾包括中小企業主與政府部門打交道,依舊會受到拖拖拉拉、遇事相互推諉等影響,“關系”遠近、是否有“好處”等依舊是決定辦事效率的重要因素。這與公權力運作方式、管理體制、作風等問題交織在了一起。

  要做到公道、公正,首先需要加大社會分配與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特別是教育、醫療和住房等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果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就沒有各階層之間互信、公權力與民眾之間互信的基礎。基層工作離不開這一基礎性保障。

  其次,需要從上到下進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厘清政府與社會關系,真正實現政府服務職能轉換,把服務蘊含在職能部門的日常工作中,改變工作作風,主動服務群眾。基層黨組織功能轉換,要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重點。

  再次,基層辦事公開、透明、規范化,是保証辦事公道公正的前提。否則,即使公職人員清白做事,群眾依舊懷疑干部是否以權謀私、中飽私囊。有些地方村和鄉鎮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政務財務公開了,任何人都可以去鄉鎮查閱、質疑村級財務情況。但時至今日,有些地方仍處在願意公開就公開,願意公開什麼事項就公開什麼事項的狀態。如果不能做到真正公開,僅僅是擺個樣子,群眾當然不服氣。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亟須建立社會協商對話機制。互信離不開干實事,但光靠干事不溝通也未必能夠獲得大家的理解,而協商對話是增強干群互信、經常性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協商對話的要義就是所有利益相關方平等探尋共同利益,為共同利益彼此平衡,找到“交匯點”。比如,不同層級的政府職能部門與群眾的定期協商對話﹔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協商對話﹔社會組織之間的協商對話﹔黨委政府與群眾的協商對話﹔本地重大社會公共事務的協商對話,等等。眼下的當務之急是確定哪些事務由哪一級組織、部門與群眾協商對話,需要有明確的機制。

  最后須注意的是,基層所做事項,有一些是執行上級指示,而上級指示是否符合基層實際,則決定著群眾的人心向背。改革開放的大政策群眾是認同的,但是,某些微觀事務決策、具體決策,群眾並不很滿意或者不理解,有抵制情緒,而基層干部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強制推行,這往往成為群眾對基層干部不滿的又一因素。因此,決策過程多方征求群眾意見,征求基層干部意見,是緩解社會矛盾、增強基層政權公信力的重要途徑。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2日 17 版)
分享到:
(責編:劉軍濤)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