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 堂繪 |
![]() |
制圖:張芳曼 |
![]() |
數據來源: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
不少基層干部經常抱怨,明明是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可是群眾卻不領情,甚至懷疑基層干部別有用心、是在做秀。因此,基層干部要做好工作,就必須取得群眾的信任與理解,在及時、良好的溝通中化解質疑、獲取信任。否則,即使是好心也有可能辦“壞事”,吃力不討好。如何增進基層干部與群眾之間的信任與理解,本期就此展開討論。
——編 者
為群眾辦事,對他們得像親人一樣
“好心思”還得“好臉色”
一位同事到基層幫扶貧困村時,經多方協調為該村爭取到發展資金20多萬元。但組織群眾建設牛棚時,群眾卻並不積極。情急之下,他生硬地說:“建也得建,不建也得建。誰家不建,就不給誰家一分錢貸款。”結果,不但牛棚沒建起來,他與村民的關系也鬧僵了。
時下,有很多基層干部都有為群眾辦實事的願望,但由於做群眾工作的經驗不足,性子急,工作方法簡單,就像上面提到的這位干部一樣,往往是“好心思”辦不了好事情,讓群眾感到難以接近,不僅不配合他的工作,有些還不給他說好話。所以,我覺得,干部要密切與群眾的關系,不僅要有“好心思”,還要有“好臉色”。
做基層工作,要讓群眾認可,密切與群眾的關系,既要有一心為民的“好心思”,能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千方百計為群眾出謀劃策,幫群眾辦實事﹔更要有一心為民的“好臉色”,說話不要居高臨下,不要盛氣凌人,不要讓群眾覺得是在接受施舍,而是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盡量和風細雨,把道理講清楚,把利害說透徹,讓群眾從思想上認可你。辦事穩穩當當,不虎頭蛇尾,不毛手毛腳,不脫離實際,一步一個腳印,讓群眾打心眼裡信服你。如果那樣,何愁與群眾搞不好關系?
甘肅平涼 郭俊奎
駐村一年多,“角色”轉變贏得群眾
干部有情結,群眾不糾結
我是一名駐村干部,去年到山東沾化縣一個村擔任第一書記。到村住下后,總感到村裡老老少少用異樣的眼光看我,眼神裡存有疑慮。村裡的老黨員說,“干部駐村年年有,刮陣風就走”﹔有的群眾說,“駐村包村是水皮打一棍,雨過地皮濕”……
面對群眾的疑慮,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我給自己提了要求:說話不打“花腔”,入戶拉家常﹔進門開口三件事:一問柴米油鹽,二問憂愁困難,三問經濟發展。
去年一年,我在工作中就遇到了兩個難題:一是村裡地處偏遠,村內道路多年失修﹔二是台風造成多處房屋倒塌。對第一個問題,我向單位匯報,多方籌措資金,為村裡修了水泥路﹔台風來臨之時,我和村干部一起查看危房戶,及時轉移獨居老人,正如村民說的那樣,越到陰雨天我越閑不住。今年春節前夕,父親多次來電話,催促我帶妻兒到老家過春節。我考慮再三決定帶著妻兒來到村裡過春節,大年初一給村裡的鄉親們拜年。
通過一年多的駐村,村裡上下認可我了。我感到,隻要干部有情結,群眾就會不糾結。隻有帶著感情與群眾聯系,帶著感情與群眾交流,帶著感情與群眾溝通,帶著感情做工作,工作就容易開展,問題就容易解決,就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山東濱州 紀 樺
提早謀劃工作,變堵為疏,讓群眾自願杜絕秸稈焚燒
多從群眾的角度看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地方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秸稈禁燒綜合治理,基層干部基本都是蹲守農田,生怕自己的轄區燒出一把火。令我意外的是,我的一位大學生村官同學毫無任何緊張之色。原來,他們村今年提早謀劃秸稈禁燒工作,一改往年田地巡防的做法,一方面提前做好種植戶的統計工作,並主動上門宣傳政策以及焚燒秸稈的危害﹔另一方面由村委會拿出資金,組織人力物力,幫助老百姓運走秸稈,從根本上杜絕了秸稈焚燒的現象。
老同學的一番話讓我對基層干部工作的看法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做好基層工作不在於多麼會“管”,而在於主動作為,讓老百姓充分理解、充分信任。
其實,很多群眾都知道焚燒秸稈的害處,但農忙就是一個“忙”,搶的就是時間,加上現在農村剩下的勞動力基本都是以婦女、老人為主,根本沒有多余精力把秸稈送到集中點,焚燒秸稈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如果每個基層干部都能在秸稈禁燒中如此考慮,工作難度恐怕會降低很多。因此,基層干部隻有把自己放在群眾的位置上,多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基層工作才能得民心、順民意。
做好基層工作,要讓群眾做“當家人”,自己做“管家”,多一點民心民願實事、多一點基層民情走訪、多一點辦事效率提升,把群眾的困難和需求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用實際工作成績贏得“當家人”的信任和理解。
江蘇泰州 朱彬彬
每周給全村村民發短信,讓村民及時知曉村裡的大事小情
“每周一短信”贏得信任
去年,我們鎮的一個村推出了面向全體村民的“每周一短信”活動,即每周將村裡的重要事項、重大決策、重點工作以短信方式發到每戶村民手中,讓村民及時知曉村裡的大事小情,這大大增加了村干部工作的透明度,保証了群眾的信息暢通。年底,在全鎮農村實績考核中,該村的政治建設單項考核由上一年度的第三名升到了第一名。村支書說,能拿到這個第一,“每周一短信”功不可沒。
每周發一條短信看似平常,但它卻大大保障了群眾對村工作的知情權,加強了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在基層,許多信訪案件多是由於群眾的信息不暢通、不對等、亂傳偏聽誤信引起的。因此,要贏得群眾的信任與理解,干部絕不能“玩神秘”,而應該讓群眾看到你工作的“廬山真面目”。人們常說,群眾在干部心裡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眾心裡的分量就有多重,同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和信息暢通,讓群眾感知干部對他們的信任與尊重,他們也會回饋給干部同樣多的信任與理解。同時,讓群眾清晰地看到干部各項工作的具體內容,也是將干部放到群眾監督這一透明的玻璃屋裡,在無形中賦予了廣大群眾對干部的監督權,這也是密切干群關系的有效舉措。
廣東中山 何文欣
再好的政策,群眾不答應,就實施不下去
“實干”更要“巧干”
我是一名基層干部。今年初,為了盤活沉睡的閑置土地,集中力量搞發展,鎮裡開始了征地工作。從全鎮發展和百姓致富的角度看,這都是一件好事。可部分群眾對此並不買賬,不管干部怎樣苦口婆心的解釋,都不同意簽字。經過認真反思,鎮領導改變了工作思路:利用大學生村官、村干部與群眾聯系緊密之便,詳細了解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對征地工作的具體意見。在了解到老百姓主要擔心補償金被克扣和害怕征地后無謀生手段等情況后,鎮政府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戶將征地相關文件分發到群眾手裡,並承諾第一時間公示補償發放表﹔一方面主動聯系企業,為征地戶舉辦專門的招聘會和就業培訓。這兩項工作落實后,老百姓陸陸續續簽訂了合同,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
事實上,做好群眾工作,既要有好的出發點,又要有正確的工作方法。再好的政策和措施,如果群眾不答應,都實施不下去。所以,干部要能“實干”,更要會“巧干”。“巧干”不是務虛,而是注重工作方法。四兩撥千斤,靠的不是蠻力而是巧勁。遇到群眾抵觸,工作開展不下去的時候,不要一味想著“硬碰硬”、“強制執行”。要從“為民做主”到“為民解難”轉變,先搞清楚群眾想什麼、怕什麼,為什麼不答應,然后通過解決群眾困難,消除群眾顧慮來重獲理解和信任。等有了好的群眾基礎,再回過頭來推進工作,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重慶巴南 龍 坤
與群眾打交道,耐心傾聽比一味說教更管用
善於傾聽才會用心感受
同事小王,每次接待來訪群眾時,不管對方情緒如何激動,他都能不厭其煩耐心地做好解釋、說服和處理工作。最后,來訪者都會高高興興地離開。我問小王,用什麼方法讓這些同志能如此滿意,他笑道:沒什麼特別的,就是耐心地聽他們說。
對基層干部來說,做好基層工作,善於傾聽是一項能力更是一門技巧,既要用耳朵聽,更要用心感受。耐心地傾聽比一味地說教更加管用。反觀有的基層干部,與群眾打交道,不是高高在上擺出一副接近不了的姿態,把自己與群眾隔離開來,就是頤指氣使,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對群眾的意見聽不進,對群眾的事情辦不了。這樣,群眾肯定不買賬,工作自然也做不好。
在處理群眾困難時,更多的需要我們擺正心態、俯下身子,貼近群眾、真誠傾聽。他們也許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一時對我們的工作產生了誤解、誤會,這就需要我們在做工作時更加耐心細致一點,積極主動一點,和藹可親一點,多了解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多理解他們的難處和擔憂﹔多從群眾的角度想問題、辦事情。這樣才能有效化解矛盾、解決問題,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貴州息烽 袁 奎
群眾心悅誠服,才能把實事辦好
把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
近日下鄉聽到一件事:電信公司架設線路時,踩踏到農戶的幾行玉米苗,被要求賠償5000元。一開始鄉村干部去協商調解,農戶分毫不讓。僵持之中,有位副鄉長聽說后主動去做工作,結果不出一支煙工夫,戶主不僅不要賠償,還主動笑臉相送,搞得其他人一頭霧水。細問究竟,農戶隻講了一句話,我相信他。原來就在半年前,該農戶因家裡辦養殖場到處受阻,沒辦法找到這位副鄉長,結果人家一竿子插到底,從報批蓋章到爭取相關扶持政策,全部包攬全程幫忙從不推諉,直到養殖場開業。
常聽說基層干部工作不好干,為群眾辦事吃力不討好。比如修公路辦公益,接自來水打機井,甚至村裡修水泥路等,本來都是為民造福的好事,可就是因為種種原因,時常遭到反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些地方干群之間信任的流失。
沒有群眾的充分理解和信任,事辦得再多,心裡還是會有怨氣。正如前面那件事,雖然架線是好事,可你連招呼都不打,踩了人家的庄稼,找你索賠也在情理之中。隻有心裡裝著群眾,讓大家心悅誠服,實事才能真正辦好。
當然,凡事讓所有人信任很難做到,但秉持公心,讓大多數人信任,應該成為基層干部追求的目標。不要動不動抱著“我是給你辦事,你就得心存感激”的態度。俯下身子,把每件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信任逐漸積聚,就能形成強大的正能量。
雲南姚安 董家成
從習慣性的警惕到半信半疑,一番交流之后顧慮全消
當干部來敲門
作為一個民企的上班族,我平日與機關干部沒有什麼交往,前不久一位劉姓干部敲開了我家的門,讓我對基層干部有了直觀的認識。
對於陌生人的敲門,我的習慣性反應是警惕,好在這位同志非常有耐心地回答我的盤問,禮貌地亮明身份、講明情況,我半信半疑地把他請進門,結果一談就是1個多小時,從家長裡短到人生規劃,從社區發展到城市建設,一番交流讓我逐漸消除了顧慮。他告訴我,今年區裡開展了一項叫做“個十百千萬”的活動,要求全區干部入戶訪遍全區居民,他便是我所在社區的干部。他帶著一本民情手冊,向我介紹區情和惠民政策,問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我向他提出想了解孩子入學的政策,他認真做了記錄,第二天上午電話向我作了細致的反饋,也讓我感到有些許意外,原來這真的不是做秀!
當干部來敲門,打開的不僅是房門,更是心門。干部需要這種與百姓面對面的,或者是類似的“田間炕頭”式的交往,來消除在百姓心中的“神秘感”,變得“通俗易懂”。通過與這位劉姓同志的接觸,我感覺基層干部和我之前認為的“一杯茶、一份報”的狀態是迥然不同的。這也讓我感到,干群關系就像朋友之間,要常走動,常來往,不然就會生分,感情就會疏遠。如果干部和群眾之間能夠堅持定期串串門、交交心,久而久之大家親如一家,那麼信任是必然的,理解和支持是必須的,而且都是出自真心、發自肺腑的。
山東青島 張 霄
讀者感言
換位思考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法寶。面對群眾,其實不需要講更多的大道理,需要的是真誠,隻有真誠,才能更好地贏得群眾的信任與理解。
——河南鄭州 申國華
對於群眾的“牢騷”,基層干部一方面要冷靜分析,虛心接受群眾的批評建議,深刻反思、認真梳理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要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精神,以實際行動搞好整改,為群眾盡心竭力解難題。
——江蘇南通 華曉球
情況不了解,事實不公開,群眾就會產生質疑,就會對干部戴上“有色眼鏡”。基層干部應當主動“晒”工作,主動打消群眾疑慮,在干群間架起“連心橋”,“信任危機”就會不攻自破。
——浙江建德 徐旭桃
多與群眾打交道,幫助群眾的事多了,群眾自然就會信任你,他們有什麼掏心窩子的話才會跟你說,也才會理解支持你的工作,甚至在你有什麼難事時他還會幫你出主意想辦法。
——湖北宜都 冉德強
獲得群眾的信任與理解,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從小事、實事、難事做起,全心全意地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你的心中惦記著他們、你的工作為了他們。
——江蘇宿城 高 明
基層干部聯系群眾,並不是非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要經常與群眾聯系,及時准確地了解和掌握廣大基層群眾的所需所盼,通過面對面溝通,與群眾打成一片,最終讓群眾對你心裡“不設防”、不對立,真正把你當親人。
——浙江寧波 盧文華
基層干部要取得群眾的理解與信任,就應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不僅聽佔多數的普遍性意見,也要重視少數人的意見,善於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汲取和採納他們意見、建議中的合理部分,這樣才能妥善應對各方面群眾的需求,贏得群眾的支持與配合。
——上海普陀 童偉忠
下期預告
基層干部工作辛苦但往往工資待遇低,晉升空間有限。如何讓基層干部看到傾情服務的干頭與奔頭,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下期本版將就此話題展開討論,歡迎參與。
電子信箱:rmrbdylx@126.com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2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