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責任下去 帶著任務回來--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3年來,貴州省堅持干部駐村,今年派出6000個工作組幫助農村奔小康…… 

帶著責任下去 帶著任務回來

本報記者  汪志球  黃  嫻

2013年07月02日04:29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核心閱讀

  連續3年,貴州省每年都有數萬名機關干部奔赴農村。他們足跡遍布全省所有村寨,制定村級發展規劃6.74萬個,扶持項目15.83萬個。他們化解基層矛盾,服務困難群眾,並帶動基層黨組織茁壯發展。駐村干部從外來“大領導”,變成了村民的“家裡人”。

                     

  村裡來了“大領導”

  從摸清情況到制定規劃,3年來扶持項目15.83萬個

  “沒想到省委書記和我們同吃同住。白天,他走村串戶熟悉情況﹔晚上,和村民、老師、干部座談,很晚才回來休息。”

  6月24日,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迤那鎮青山村村民王彥平站在家門口,依依不舍地送走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這位特殊的“駐村干部”在他家住了3天2夜。

  最近幾年,貴州快步追趕,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國前列,發展進入最好時期。然而歷史欠賬較多,同步小康任務艱巨,農村更為突出。2010年底貴州開始開展干部駐村活動,3年裡不斷把政策、人、財、物傾斜基層,激活農村發展潛力。“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總動員令一發出,2011年“四幫四促”活動中,全省1.1萬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深入一線,聯系幫促1.3萬個基層單位、3.1萬困難戶﹔2012年“幫縣、聯鄉、駐村”活動中,2萬名干部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工作﹔2013年派出6000個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幫助農村同步小康。

  今年2月27日,六盤水市水城縣紅岩鄉蘇家寨村迎來一位“大領導”,省農委來的高級畜牧師。聽說要和村民同吃同住一年,村裡炸開了鍋。“村裡窮,沒多少致富門路,你來了就有希望了。”初次見面,支書楊顯能說出大家內心的期盼。

  望著村民渴盼的眼神,“大領導”陳國南和4名駐村隊員頓感重任在肩,和隊員晝夜調研,半個月時間訪遍全村12個組。“搞好發展,如果家底不清,做什麼都是一筆糊涂賬。”

  幾番思慮、幾番交流,蘇家寨加快發展的規劃漸漸在陳國南腦中清晰:寨裡水源好土地多,各小組差異化發展種植養殖業。土雞外觀美肉質好,可注冊“烏蒙鳳凰頭”搞養殖項目﹔優質土壤適合種太子參,領著村干部外出取經,制定《蘇家寨村九組發展太子參種植項目計劃書》。“絕不能讓農民守著金山、銀山餓飯。”

  “80后”大學生村官杜以貴2011年底被選派到安順市轎子山鎮水洞村當駐村干部。精瘦、黝黑的外形,小杜已成為標准的山裡漢。水洞是一類貧困村。從實地勘察到測量繪圖,從報告撰寫到企業聯系,小杜一年內一手完成《轎子山鎮水洞村村級發展規劃》、《西秀區轎子山鎮水洞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扎實的報告成功吸引投資2800萬元,目前花卉苗木基地已開工建設。

  3年來,很多這樣的“大領導”當了“小村官”,他們跋山涉水,帶來了不一樣的思想觀念,帶來了不一樣的干事方法,足跡遍布全省所有村寨,累計制定村級發展規劃6.74萬個,扶持項目15.83萬個,傳授技術38萬次,提供信息194萬條。

  村裡來了“家裡人”

  從調解糾紛到服務村民,干部駐村很溫馨

  6月22日,天氣雖然炎熱,貴州丹寨縣王家村王興培一家心裡倍感清涼,平靜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歡樂,主要是因為多了一個“家裡人”,省長陳敏爾吃住在家裡。

  3天時間,王興培一家吃什麼陳敏爾就跟著吃什麼,串門聊天,看望周邊村民,了解生產生活情況。王興培說:“他工作起來和我們種庄稼一樣用心。”

  “有事找安平,這小伙子像家裡人,處處為我們著想。”每當聽到黔南州龍裡縣龍山鎮水橋村村民這樣夸自己,州水利局駐村干部陳安平就很有成就感,更加堅信,駐村這一年,要做好“家裡人”,說好“家裡話”,辦好“家裡事”。

  村民金友華家的土地要被征收,地上是苗圃,政府補償按棵數而不管樹的種類,雙方僵持不下。陳安平算一算,政府補的是平均價,總的說群眾沒吃虧。“就算不吃虧,誰不想多得一點錢,何況種之不易,怎樣合理地讓百姓得的更多。”陳安平不厭其煩地跑部門咨詢,多次專門赴省城請搞專業的朋友出主意,最后終於找到一個好買家,把樹種悉數買走。

  “我有點嘮叨,安平這孩子,耐心地聽不嫌煩,最多時聽了60多分鐘,深一腳淺一腳為我們跑來跑去。”金友華老人說。陳安平駐村不到3個月,成功為水橋村化解大小矛盾糾紛22件。

  2012年7月18日,省交通運輸廳駐黔西縣雨朵村干部蕭靜在村委會二樓住處的門突然被推開,70多歲的孤寡老人張大興進來說家裡沒油了。蕭靜起身泡茶,讓老人坐下聊。他發現老人手指甲很長,裡面污垢多,就問:“您老指甲好久沒剪了?”老人回答:“好久了,眼睛不好,不敢剪。”

  蕭靜立即掏出指甲刀幫他剪好。然后,又蹲下把張老伯的鞋脫掉,准備修腳指甲。老人死活不肯,“強行”脫掉鞋,眼前的景象讓他眼淚直打轉,老人腳指甲長得都卷進肉裡面,兩個灌了膿,氣味難聞。蕭靜把老人每個腳指甲修好,洗擦干淨敷上消炎藥。事后,他想到村裡還有很多空巢老人,就定時到敬老院或者家裡給20多位老人修剪指甲。

  蕭靜當晚在日記裡寫道:對百姓用心就是對國家盡責,尤其是對老人,要把他們當自己的父母,要給他們更多關懷。“雨朵是我家,家裡人的感覺很溫馨。”

  村裡來了“當家人”

  從征求民意到加強監督,干部在基層實踐中鍛造成長

  一件小事,讓長期在省科技廳工作的郭丹對駐村工作有了全新認識。去年12月,貴陽市烏當區百宜鄉沙壩村駐村工作組准備幫村裡建一座小山塘。最初,當家主事的郭丹認為給錢給物建成完事。可村支書慎重地提出個問題:山塘建好后,使用權具體歸誰?假設人或牲口掉進山塘裡,責任誰來負?

  支書的提醒,讓郭丹很意外。工作組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發現事情不簡單:選址得講究,要離大家田地差不多遠﹔平時維護是專人還是大家輪流﹔山塘被損害誰負責修補,錢從哪裡出,等等。經過一周研究,各方都相對滿意的方案出台。

  修建小小山塘,給郭丹駐村工作上了生動一課,覺得村裡這個“家”不好當,主不好做。郭丹深有感慨:“機關工作,很多時候想當然,制定政策也想當然,到了基層,做事如不扎實,好心會辦錯事、辦壞事。” 

  讓才干鍛煉在基層,讓作風轉變在基層,讓形象展示在基層。選派干部駐村,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求,要駐村干部拜群眾為師,在工作實踐中砥礪品質、錘煉作風、增長才干、建功立業,增強群眾工作能力。

  黔南州委組織部干部楊杰勇所駐龍裡縣羊場鎮岱林村在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中墊底。村裡共9個小組,村民糾紛多,缺乏凝聚力,某些小組長辦事優親厚友,威信低。楊杰勇決定群眾直選培養各小組“當家人”,根據群眾推薦和組織推薦確定候選人,公布每個人情況,自制“土選票”,最大限度讓村民參與,公開透明,5個村民自選的小組長上任。楊杰勇說,“組長官小作用大,他們離群眾最近,是黨的神經末梢。” 

  截至6月,貴州3萬名同步小康駐村干部組建的臨時黨總支開展活動773次,臨時黨支部、黨小組開展活動3萬次,這批深入農村的外來“當家人”,正在田間地頭茁壯成長。

  黔東南州氣象局駐村干部楊騰軒在劍河縣南哨鄉反召村工作一段時間后,發現開展好工作,語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礙。這裡苗族、侗族聚集,自己不會說苗話、侗話,到村民家中走訪,每次都讓村干部充當翻譯,“二手話”影響效率不說,還時常出現信息傳達錯誤。

  楊騰軒利用每晚村民農閑下來的時間,到家裡和他們拉家常,連猜帶蒙加上手勢比劃,給自己營造熟悉的語言環境。兩個月下來漸漸能夠聽懂苗話侗話了。楊騰軒在日記中寫道,通過學習語言這件事,我發現,面對駐村諸多困難,要想當好家,遇難事千萬不能繞道過,唯有刻苦啃下“硬骨頭”,方能贏得村民信任。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2日 06 版)
分享到:
(責編:劉軍濤)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