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四水探源”:澧水,源頭的追尋--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湖南“四水探源”:澧水,源頭的追尋

劉銀艷 李志林 彭業忠 彭開科 梁濤

2013年07月01日10:52    來源:湖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6月29日,採訪組經過4個多小時的跋涉,終於抵達位於龍山縣大安鄉翻身村的澧水源頭。本報記者趙持 攝

  6月29日,採訪組記者在龍山縣大安鄉翻身村取澧水“源頭活水”。本報記者趙持 攝

  6月29日,採訪組經過4個多小時的跋涉,終於抵達位於龍山縣大安鄉翻身村的澧水源頭。本報記者趙持 攝

  編者按:本報策劃推出的專題報道《四水探源》,已經完成對湘江、資水、沅江源頭的採訪報道。本報派出最后一組記者,奔赴湘西澧水源頭及上游地區進行探險採訪。從今天起,《四水探源》專欄將推出來自前方記者的報道,敬請讀者關注。

  澧水,源頭的追尋

  本報記者 劉銀艷 李志林 彭業忠 通訊員 彭開科 梁濤

  來龍山之前,記者為澧水探源做著資料收集。當與龍山當地人電話聯系時,告訴他們澧水源頭在龍山縣大安鄉翻身村時,他們先是吃了一驚,然后很客氣地相告:“這幾天龍山暴雨,好大的雨,也許你說的那個源頭會有活水。”

  也許有活水,多麼模棱兩可!在當地人眼裡,龍山縣大安鄉翻身村,屬石灰岩地貌,溶洞發育,難以涵養水源。而實際上,別說對源頭有沒有活水存疑,就連對澧水最新源頭確定在此,當地人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澧水源頭不是有發源地嗎?怎麼是翻身村呢?

  “這是國家水利普查辦,委托南京水利科研院通過數字線劃圖、衛星遙感影像等技術認定的,就在大安鄉翻身村。”當我們把當地人的疑問拋給省水利普查辦河湖普查組組長游興時,他語氣十分肯定。

  不管怎麼說,把澧水源頭如此明確地確定在龍山,龍山人表現出了極大的新奇與興奮。雖然龍山是澧水中源的發源地,但多年來,澧水的源頭一直被認為是澧水北源所在地——桑植縣五道水。

  帶著許多疑問,我們開始了對澧水源頭探險般的追尋。

  6月29日上午,我們的探源隊伍,加入了受過軍事探路訓練的軍人,加入了當地的水利專家, 拿著最詳實的龍山縣水系分布圖與交通圖,浩浩蕩蕩前往探源第一站——翻身村村部。

  即使對於當地水利專家而言,這一次探源,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澧水中源發源於龍山,是個不爭的事實,但一直以來,公認的發源地有兩支:烏鴉鄉鐵樹村仙人洞流出的諶家河與水田壩鄉仁和村的陳家河,兩條主流在烏鴉鄉楠樹坪一帶合流后向東南流入桑植境內。大安鄉與烏鴉鄉、水田壩鄉呈三足鼎立之勢,但距桑植縣更遠,海拔也更高。若按此次新的發源地認定,澧水中源在龍山境內將向西北推進約20公裡。只是,它是如何推進?又如何與翻身村的源頭相連呢?

  從龍山縣城出發近1個小時,在大安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車輛一拐,我們的車隊一頭扎進武陵山的分支大靈山脈的莽莽群山。車忽而山谷,忽而山腰,一路蜿蜒盤旋,起伏的山坡上,種滿了當地的經濟作物烤煙與百合。只是車行良久,沒見一條小河,哪怕是小溪溝,當地人說這裡的砂礫地存不住水,所言不虛。

  在隱隱的不安間,我們的車在村部停了下來,村支書一席話,更是澆了一瓢涼水:“村裡有兩條小溪流,可都是沿著大靈山脈西側流向酉水的。”這與處於大靈山脈東側的澧水中源,真是半毛錢關系也沒有。

  “我家老鄧曉得,山頂上還有水,流往大靈山東邊,他經常到那裡去採野生天麻。”正當我們一籌莫展之際,村裡一位農婦撥開迷霧。

  老鄧,就是今年剛當上萬寶山林場護林員的鄧宏武,年近五旬的他,務了一輩子農,農閑時也走遍了翻身村的山山水水,挖野生天麻賺零花,翻身村長的什麼模樣,在他腦海裡有一張活地圖。

  “你們算找對人了,村裡有個叫青岩包的地方,那裡有條小溪,是往大靈山東邊烏鴉河方向流的,烏鴉河離澧水中源很近。翻身村曉得這個情況的沒幾個人。”

  青岩包,探源路上一個重要的地名,就這樣浮出水面。我們攤開地圖,在距離村部直線距離7公裡的地方,找到了青岩包,在它附近,一根像頭發絲一樣的藍色細線沿著大靈山東側,向東北倏忽沒入了湖北境內,它就是澧水的源頭嗎?

  青岩包,海拔1600多米,就在佔地8萬畝的萬寶山林場裡,靠近湖北的邊緣地段,人跡罕至。

  沿著林場小道,汽車扭了半個小時的“秧歌”,終於沒了路,大家棄車步行。向導手持砍柴刀在前面開路,大家時而在原始次森林裡艱難爬坡,時而俯下身鑽入矮密的竹林,雖仍是砂礫土層,但地面越來越濕潤。走了50分鐘后,終於聽到了潺潺的水聲,一條歡快的小溪打破了山林的寧靜,大伙不由一陣歡呼,起初對翻身村缺水的種種疑問,便也煙消雲散。這是很多當地人都容易誤解的地方,他們沒想到翻身村管得這麼“寬”。

  在彎腰穿越了五六個竹林、臉上胳膊上留下數道劃痕之后,向導說,源頭快到了。不知是誰提議了一句:“順著小溪走,不要錯過了源頭。”哪還顧得上水深水淺,鞋子會否打濕,在冰涼沁骨的小溪裡走了10幾分鐘,水道越來越小了,水流漸漸慢了,似乎流不動了。雖然水流極慢,但總有水在緩緩滲出,緩緩向前。大家停下了腳步,這是水源的盡頭。“這條溪叫長溝,流往湖北宣恩的下關岩,是烏鴉河的上游。”鄧宏武說。

  長溝向東北流入宣恩一段后,又往南折了個大彎,再次流入龍山時,有了烏鴉河的名號。如果說澧水中源發源於翻身村,烏鴉河則必是澧水中源的一段,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無人提及?則主要源於烏鴉河在烏鴉鄉鐵樹村的一段奇遇。

  29日下午,記者親眼目睹了這段奇遇。

  烏鴉河一路向南,趟出了三四十米寬的河道,氣勢不小。只是當它流經鐵樹村時,遭遇了一個巨大的地下溶洞,好端端一條地面河,就這樣悉數被這個溶洞吞下,河水下行溶洞時激蕩起轟鳴的水聲,幾裡路外都能聽到。只是烏鴉河再也無跡可尋,無蹤可覓,於是稱其為覓水洞。

  當這道地下水再次在鐵樹村仙人洞冒出頭時,純朴的龍山人於是將澧水中源的源頭定格在了仙人洞,並取名為諶家河。

  整整一天,一路追尋澧水的源頭,下午4點,站在覓水洞洞口的鵝卵石河床上,對面就是號稱湘西州第一峰的萬寶山,那裡,正是我們上午探源的方向。海拔1736米的萬寶山,離澧水中源的源頭長溝,近在咫尺。

  確認澧水之源站上了湘西州之巔,是此次探源的最大收獲。

  記者感言:

  眾所周知,北緯30度線是一條神秘而又奇特的緯線,充滿著自然、歷史和人文的畫面。當我們站在澧水源頭,現場用GPS精准測出這裡正是北緯29度36分時,有一點小小的激動。以瑰麗秀美著稱的澧水,跌宕在張家界的奇峰異石間,孕育出代表長江流域古文明發展高度的澧縣城頭山遺址……而它流經的區域,基本在北緯30度以下2度間浮動,這是大自然的造化。

  澧水概況:

  澧水發源於湖南省龍山縣大安鄉翻身村,也就是澧水中源的發源地。

  澧水干流流經縣市:湖南省龍山縣,湖北省宣恩縣,湖南省桑植縣、永順縣、張家界市永定區、慈利縣、石門縣、臨澧縣、澧縣、津市市,在津市小渡口匯入洞庭湖。

  澧水干流全長407公裡,流域面積16959平方公裡(不含涔水)。

  澧水有河長5公裡以上的支流325條,其中面積較大的一級支流包括澧水南源、澧水北源、?水、渫水、道水等河流。

  澧水控制站石門水文站歷年實測最大流量達19900立方米每秒(1998年7月23日),最小流量1.36立方米每秒(1992年1月14日),多年平均徑流量約165億立方米。自1644年-1949年的305年間,澧水流域發生大小洪災103年次。新中國成立后,澧水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有1950年、1954年、1980年、1991年、1998年五次。

  澧水干支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約152.45萬千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137.11萬千瓦。澧水流域已建成江埡水利樞紐(?水)和皂市水利樞紐(渫水)等控制性工程,澧水干流上的宜沖橋水利樞紐也在擬建中。(柳德新)

分享到:
(責編:申亞欣、段欣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