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投票通過中國雲南哈尼梯田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圖為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元陽梯田。中新社發 mengxianling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6月22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投票通過中國雲南哈尼梯田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圖為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元陽梯田。中新社發 mengxianling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電 題:“中國最美山嶺雕刻”哈尼梯田力避伊富高“覆轍”
中新社記者 應妮
38歲的雲南元陽縣大魚塘村村民李正福,正在家裡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游客。兩年前,他還在蒙自縣城裡打工,現在他是一家名為“梯田人家”農家樂的老板。這一切的變化,源於雲南哈尼梯田的申遺。
22日,正在柬埔寨金邊召開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雲南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5處世界遺產。
雲南哈尼梯田位於中國西南哀牢山中,已綿延1300多年。劃定的遺產區內,梯田面積為166.03平方公裡,從山腳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高處,最多“梯級”為逾3700級。經過千百年的生產實踐,這裡形成了以山頂的森林、山間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構”的獨特景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杰作。此景觀被當代人稱為“中國最美的山嶺雕刻”。
6月中旬記者來到當地,哈尼梯田已插上秧苗,滿眼是綠,千余級“階梯”依山勢逶迤,氣勢磅礡。
除了景觀奇絕之外,它的神奇之處還在於,近年來雲南頻發大干旱,哈尼梯田奇跡般從未干涸。正因為森林、村庄、梯田、河溝這四要素形成了自體良性循環,“即使田裡的水量有所減少,但也不會完全干涸”,雲南省文物局局長熊正益說。這正是哈尼梯田作為一個活態的生態體系的最大特點,正因其活,尤其強調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哈尼梯田是當前的新型文化遺產,也正因為它的新,接下來的保護與開發也對管理部門形成極大挑戰。
當前,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元素開始進入梯田周邊,保持其可持續性成為當地關注議題。同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菲律賓伊富高梯田的經歷被引為前車之鑒。
2001年,伊富高梯田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瀕危名單。水稻種植低收入導致當地青年離開土地,對保留延續幾千年的水稻種植傳統沒有興趣﹔圍堰、灌溉系統的破壞等因素導致伊富高梯田環境迅速惡化。
同樣,哈尼梯田周邊鄉村的空巢現象已經顯現。熊正益認為,對哈尼梯田的真實性、完整性要加以科學維護,也要允許一定程度的發展變化,適度讓游客增加,滿足當地百姓過現代生活的需求。
當地政府提出,下一步要推廣梯田紅米種植。紅河州副州長譚萍表示,這種隻能生長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稻種,富含微量元素,因產量不高而顯稀有﹔其價格近來已從每斤人民幣2到3元,攀升到十幾元。田間的魚、鴨、黃鱔、泥鰍等原生物種,也可作為特色農產。
在大魚塘村,農家樂“梯田人家”1年多來已接待游客6000多人次,李正福透露毛利潤在人民幣7到8萬元,還請了5個小工,而以往種田年收入僅有幾千元人民幣。目前,元陽縣已在箐口、大魚塘、普高老寨三個村寨設立了11戶類似“梯田人家”的游客定點接待示范戶。
是否會因無人耕種而致梯田撂荒?面對這一問題,他直言不會,“要一直保護好,梯田沒有了,店也就沒人來了。”他還鄭重告訴記者,在他們的宗教信仰中,每年的祭祀必須用自家田裡產出的米,如果借用別家的米,祖宗是不要的。
“蘑菇房”亦是當地哈尼族的特色民居,土磚牆茅草頂。在牛?普寨和阿者科寨子裡,這樣形制的房屋得到最大程度保留。此前有居民在翻修過程中將其改變得不倫不類,當地政府決定掏出錢來,補助村民用傳統材料修繕這些房屋,也適當改良居民衛生習慣、擴大居住面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對中新社記者表示,要讓哈尼梯田的利益相關方能共享守望和保護梯田的好處,達成“在保護中良性發展”。(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