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三沙6月19日電 題:周歲前夕的三沙剪影
中新社記者 王子謙
19日清晨,在三沙市永興島上做超市生意的李建青早早來到碼頭,看著從遠處駛來的“瓊沙三號”輪。他每周都要從海南採購貨物,確保超市貨源充足。
中國最南端的城市三沙市即將在下月迎來周歲,中新社記者跟隨海南省水產專家赴中沙群島途中在永興島作短暫停留,拾取變化中的三沙剪影。
“這次進了三噸貨,啤酒、方便面、牛奶……三亞有什麼我這就有什麼。”李建青站在運貨卡車前,看著輪船慢慢靠港。
輪船停穩,大管輪符氣雄完成工作走進餐廳:這裡剛經過改裝,能容納更多旅客就餐。
符氣雄已經在這條航線工作了35年,從當初的小鐵船,到現在3000噸的現代化船舶,他已經成為三沙的見証者,“每次來都有點不一樣,感覺越來越像個城市。”
不大一會,李建青開來的卡車已經裝滿了貨物。“瓊沙三號”班次加密,讓他不太擔心食品保質期問題,“現在基本一周進貨一次,沒有過期貨,價格也和大陸一樣。”
“抓緊時間,卸船頭的草皮!”喻先生正在指揮工人卸貨,近來他明顯感受到壓力,“輪船當天就要返航,貨太多慢了卸不完。”
瓷磚、小方磚、井蓋、洗手池、鋁合金門……“瓊沙三號”的大肚子裡放滿各種貨物。符氣雄說,這次共載貨200余噸,大部分都是供醫院、政府等多個工地使用的建材,由於這裡是珊瑚島,“瓊沙三號”特意運來了一些土壤做綠化用。
時下流行的集裝箱房屋也出現在三沙。喻先生說,島上的項目增多,工作人員缺少辦公設施,大集裝箱可以作為臨時項目部辦公室,“這次首批運兩個看看效果,以后肯定會運更多。”
走在永興島路上,最直觀的印象是綠地增多。宣德路邊,一年前裸露的珊瑚石已經被樹木和綠草覆蓋,“碧海連天遠,三沙盡是春”,掩映在綠樹和鮮花下的街心綠地頗有城市公園的味道。
環保成為三沙的重要工作。環衛工人如其他城市一樣,清早就開著小車沿街清掃。在垃圾處理廠竣工之前,垃圾都要打包存放,每周隨船運回。
島上的重要歷史遺跡——日本炮樓正在修復當中,這是永興島文物修復工程的重要部分,計劃月底完工。透過防護網,炮樓已經完成內部樓梯和門窗安裝,正在做外立面處理。
吃過午飯,三沙市人民醫院工地的工人們坐在一起納涼,如今的醫院已經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准備進行內部裝修。
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已經把三沙當做自己的家。“能在祖國的最南邊一起工作,也是一種緣分。”湖南人小李已在此工作了半年多,雖然活動范圍有限,但他自豪於成為建市后的首批建設者。
對於喻先生來說,三沙變化顯然不止於熱火朝天的工作。“管理系統正在建設起來,市容、工商等執法部門已經到位,這裡朝著完整的城市在發展。”
很多第一次登島者都會在西沙賓館門前和一個路牌合影。這裡指示著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興島與其他城市的距離:“紐約13601公裡、悉尼6976公裡、曼谷1220公裡、北京2680公裡,海口452公裡,三亞339公裡。”
對於三沙來說,固定的空間距離不能改變﹔但人們都明白,這裡與外界的距離正在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