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南一校長帶女生開房事件被媒體曝光后,臨近“六一”兒童節的近一周時間,連續又在多地出現“對女孩性侵害”的新聞。
未成年孩童遭遇性侵害事件並非今日才暴增,問題一直存在,可是有些家長教育孩子的觀念、知識更新卻嚴重滯后。當孩子遭遇諸如強奸等嚴重創傷性挫折事件,身體、心靈深受打擊時,家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如何對待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幫助孩子修復心靈創傷,引導孩子走出心靈沼澤?
12歲以下孩子被性侵較常見
“在我所接觸的案例中,我發現12歲以下的孩子被性侵害算是個常見問題,經常會遇到”,廣東省心理危機干預聯盟委員於東輝向記者如是說。有的是猥褻,有的是性侵害未遂,有的嚴重到被強奸。
強奸是“性傷害”中的極端行為,傷害最大,對受害者造成的生理上的傷害還在其次,心理層面上的傷害是更嚴重的。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年齡越小遭遇性強暴心靈創傷就越深越大,有的甚至會危害其終生。
人在年齡幼小的時候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他們的安全更多的是依賴於成年人給予的保護。當受到來自受害者所信賴的成年人的性侵犯時,可能會造成受害者安全感的缺失,受害者很容易內化許多與性侵害相關的痛苦和恐懼,使其自我認同及認知能力受到嚴重損傷,有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她們會因此對他人,甚至對整個社會失去信任,將來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社會適應困難和人際交往困難等,會持續影響到受害者的婚戀、家庭生活,會影響她們的學習、成長和人格發展。
留意遭性侵后早期反應
於東輝說到他曾遇到的一個9歲小女孩,四五天了,什麼話不說,什麼事不做,就是在自己的小房間發呆,和爸爸媽媽接觸,容易發脾氣。這個女孩的表現是遭遇性侵害早期的反應,於東輝稱之為混亂期,尤其對學齡前兒童,他們不清楚性侵害是怎麼一回事,只是感覺害怕、恐懼,大一些的孩子擔心被人知道,晚上難以入眠,害怕和別人接觸,等等﹔之后可能會演變出更復雜的情緒反應,可能會性情大變,易怒、情緒起伏不定。有的會出現9歲女孩那樣的自閉狀態,幾日不說話。還有的情緒很不穩定,容易發脾氣,不願意上學,極度回避事件過程。
不僅是對人的回避,還有生理上的回避。於東輝說,比如害怕洗澡,害怕媽媽觸摸到自己身體的敏感部位。性強暴對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創傷是很深很復雜的,而且隨著發生時間的遠離會發生一些變化。
發展成抑郁症者較多
如果遭遇性侵害的孩子未能得到及時的心理安撫和干預,那負面影響將更深更長久,一直延續到成年,甚至終身。於東輝歸納認為,長遠的負面表現大概有這幾個方面。
一個是青春期開始回避異性,通過自我丑化實現遠離危害的目的。於東輝列舉了一個案例來直觀的說明這一點。一個20歲的女孩,當她來做心理咨詢時,形象很糟糕,很胖、邋遢,臉上都有污垢,於東輝說,女孩是在11歲左右被一個遠房親戚性侵害了四五次,之后她開始暴飲暴食,體重飆升,還不愛洗澡,在廣州濕熱天,三四天不洗澡,身上就有一股汗臭味。家人以為女孩得了神經病,而實際上,她是因為童年遭遇傷害。
有如此童年遭遇的女孩還有一個表現是夫妻生活受影響,她們可能會出現陰道痙攣。於東輝表示,這樣的案例往往不是簡單吃藥能解決生理問題的,比較多見的是她們受到侵害的年齡在12歲左右,剛剛或即將步入青春期。還有一類表現是難和異性建立起正常關系,於東輝說,這類情況和第一種還不同,她們外在很正常,沒有自我丑化,但和異性很難交流,到了適婚年齡也找不到對象,更難以結婚。
發展到嚴重程度的就是精神疾病,於東輝說,包括焦慮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這其中,於東輝發現抑郁症者居多,程度較輕的焦慮症也有一些。為什麼會這樣?於東輝說,這或許和性侵害本身有關,家長很忌諱,孩子不敢說,成年了也不敢和周圍人說,有的結婚多年一直當做秘密埋藏心底,自我壓抑,時間一長,就容易抑郁,甚至出現自殺傾向。曾經有個產后抑郁的案例,嚴重到要自殺,於東輝解釋說,通常產后抑郁屬於輕中度,但這位產婦已達到重度抑郁,后來經過心理輔導才了解到,她一直把自己童年遭遇性侵害的事瞞著沒告訴丈夫,而且保守秘密達十年,相當於壓抑了十年。
盡量避免二次創傷
如此看來,在事件發生當下,對孩子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很重要。這時,家長能做些什麼?於東輝說,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說不想上學,就不要上學,說想休學,就盡量休學,這不是在縱容孩子,因為遭遇如此創傷,很難短期恢復。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理解和接納孩子任何可能的情緒表現和異常行為,因為,面對如此重大的傷害,什麼樣的反應都不為過,需要多長時間恢復都是合理的。
在沒有孩子同意的情況下不要有太多的人看望,哪怕是爺爺奶奶等至親。不要責怪孩子,“你怎麼不喊救命”,“你怎麼不逃走”等等話語一定不要亂說,更不能急於向孩子了解“發生了什麼”,這會引起二次創傷。不過於東輝談到,家長報案,錄口供時需要孩子講述事情發生過程,如果說話不注重技巧,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揭傷疤一樣的二次傷害。
父母還要與孩子溝通幫助做一些生理上的防范,盡可能避免例如懷孕等后續的傷害。家長的耐心和細心陪伴很重要,真誠地傳遞出你們依然愛她、信任她、理解她很重要,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允許她自己慢慢面對和處理。
中國農業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主任施鋼特別提醒家長,幫助遭遇“性傷害”的孩子康復是很不容易的,康復的時間長短也會因為個體差異和方法的得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可以,建議家長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或者在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指導下幫助孩子。一定用堅定的語言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堅定而明確的正向回應能直接針對其內心深處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貶低”,會有效緩解受害者內心的“自恥感”,會有效幫助其完成“自我認知”的重建,促其“提升自我價值”。
■鏈接
如何教育孩子防范性侵害
雖然我們很難預估那一隻罪惡之手會伸向孩子,但做好防范教育,也能很大程度上減少傷害。
1.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性傷害行為
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對自己有如下行為,是危險的:
把孩子帶到一個隱秘的地方,叫孩子脫下衣服或褲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讓孩子摸對方身體的某個地方(胸部、生殖器),或讓孩子看他的裸體或隱私部位﹔帶孩子看有很多成人裸體鏡頭的電影或者視頻﹔用他身體的某個部位(生殖器或者嘴巴)接觸孩子身體的隱私部位﹔在公交車、電影院等公共場所摸孩子身體隱私部位。
2.學會區分好的和不好的接觸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辨別什麼樣的身體接觸是好的,什麼樣的身體接觸是不好的。告訴孩子:人類會用身體接觸來表達愛意,在生活中我們會親吻擁抱,表達我們的親密關系,父母的朋友同事在表達對孩子喜愛的時候也會與孩子有身體的接觸,這樣的身體接觸讓我們感受到愛與被愛,是好的接觸。如果成人與我們身體接觸的時候,成人身體的某個部位(手、生殖器)在孩子身體的隱私部位反復觸摸或者摩擦,這就是不好的接觸。當孩子遭遇不好的接觸時,要立即想辦法離開這個成人,並把事情告訴父母。
3.什麼樣的人會對孩子進行性傷害
父母要告訴孩子:任何人都可能性侵害兒童,不論年齡、性別、職業,侵犯者可能是孩子的親人、父母的朋友、隔壁鄰居、學校老師。但是,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是愛孩子的,傷害孩子的只是極少數的那一部分人。所以,孩子要懂得辨別好的接觸和不好的接觸。
4.遇到性傷害怎麼辦
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如果判斷出是不好的接觸,盡快冷靜下來,然后想辦法機智地離開。不要激怒侵犯者,這樣會給自己帶來生命危險,伺機逃脫或是喊救命。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