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訪局紀檢組長:“貞觀之治”對實現中國夢具啟迪意義--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國家信訪局紀檢組長:“貞觀之治”對實現中國夢具啟迪意義

胡冰

2013年05月29日17:0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手機看新聞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其時,社會呈現出政治清明、重視民生、廣開言路、倡廉用賢、厲行節約、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的安定局面。因其年號為“貞觀”,史稱“貞觀之治”。

  李世民作為唐朝第二個皇帝,曾飽嘗戰亂之苦,對百姓流離失所的痛楚深有感觸,故其在執政的二十余年間,一直把百姓安定、四境安寧作為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資治通鑒·唐紀》中所記載的李世民的治國之道等,對於我們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具有積極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以史為鑒,居安思危
  
  歷史上,歷朝歷代君主登基后,最大的願望和追求是江山穩固。然而,實現這一目標極其困難。正如侍御史馬周上書李世民所言:“三代(夏商周)及漢,歷年多者八百,少者不減四百,良以恩結人心,人不能忘其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無恩於人,本根不固故也。”貞觀二年,李世民讀《隋煬帝集》后,對大臣說,我發現煬帝亦崇堯、舜而詆桀、紂。魏征說,煬帝“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李世民聽罷道:“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后妃徐惠曾上書李世民,“昔秦王並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兆﹔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原因是“矜功恃大,棄德而傾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欲”。對此,李世民深以為然。他說,“齊后主、周天元皆重斂百姓,厚自奉養,力竭而亡。譬如饞人自啖其肉,肉盡而斃,何其愚也”﹔“治國如治病,病雖愈,猶宜將護。儻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由此看來,對執政者來說,居安思危須日慎一日。

  李世民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論斷,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李世民及其臣僚的上述論述表明,一個國家要興旺發達,真正強盛起來,必須善於借鑒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李世民十分重視廣開言路。他曾召見給事中張玄素,問以治道。張玄素答:“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李世民認為,張玄素所言非常重要,故“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並專設諫官一職。其時,李世民從諫如流,大臣進諫蔚然成風。魏征等一批忠直之臣,對李世民的過失,直言規勸諫諍。比如,李世民的長女長樂公主出嫁時,因其是長孫皇后所生,便令人以厚禮相送。魏征得知后,上諫阻止。當李世民把魏征諫言傳給長孫皇后時,長孫皇后說:“陛下稱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誠然,李世民亦有按捺不住的時候。魏征曾當庭面折李世民。李世民罷朝后,氣憤地對長孫皇后說:“會須殺此田舍翁!”“魏征每廷辱我!”然而,長孫皇后卻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

  李世民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對於實現“貞觀之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亦很值得我們領導干部借鑒。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批評甚至尖銳批評,領導干部應當以大度能容的胸懷,虛心聽取,擇善而從。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工作少走或不走彎路。

  以德為先,任人唯賢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是其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曾說:“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

  李世民對重要官員的任用,非常謹慎。他說:“為朕養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書其名於屏風,坐臥觀之,得其在官善惡之跡,皆注於名下,以備黜陟。”他還命五品以上官員,各舉堪為縣令者,以備選用。貞觀十年,長史權萬紀上書李世民:“宣、饒二州銀大發採之,歲可得數百萬緡。”李世民說:“朕貴為天子,所乏者非財也,但恨無嘉言可以利民耳。與其多得數百萬緡,何如得一賢才!”由此可見,李世民是多麼求賢若渴。

  貞觀元年,李世民在論功行賞時,其叔父李神通自以為打過許多勝仗,功勞很大。李世民卻說,叔父雖然首先舉兵起義,但也打過敗仗﹔房玄齡、杜如晦等雖然沒有沖鋒陷陣,卻能出謀劃策,幫我奪取天下,他們難道不比您功勞大嗎?您雖是我的至親,我卻不可以因私加封。李世民認為,設官立職,是為了選拔人才,為國家、百姓效力,而不是徇私報恩﹔如果讓庸人掌權,國家將難以安寧。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重要謀士之一,又是其內兄。當李世民任命他為宰相時,長孫皇后怕有人說閑話而表示反對。李世民堅持“用人不避親,唯在德才耳”,重用了長孫無忌。

  對於官吏貪腐,李世民始終保持警惕。貞觀二年,李世民對大臣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貞觀四年,他又告誡大臣:“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間發,心中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者。大丈夫豈得苟貪財物以害及性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由於李世民治官理政有方,其時忠臣良將輩出,投機鑽營者無望,創造了較為清明的政治環境。

  為了從組織上鞏固政權,李世民堅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問大臣:“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面對大臣皆稱頌,李世民說:“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五事’治天下”,也是李世民識人用人的基本經驗。

  歷史的經驗表明,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如今,選賢任能是各級領導干部必備的素質。誠如李世民所說“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賢才”。領導干部選人用人,既要看其德,又要察其能﹔應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

  崇尚節儉,力戒奢侈
  
  “成由勤儉破由奢”是一條深刻的歷史經驗。貞觀四年,李世民欲修洛陽宮,以備巡幸。對此,給事中張玄素進諫道:修繕洛陽宮室,非今日之急務。陛下初平洛陽時,凡隋氏宮室之宏侈者皆令毀之。如今不到十年,又重加修繕,豈不是前日惡之而今日效之?李世民聽后,點頭說:“吾思之不熟。”乃止。當李世民欲建飛山宮時,魏征上書指出:“煬帝恃其富強,不慮后患,窮奢極欲,使百姓困窮,以至身死人手,社稷為墟。陛下撥亂反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於卑宮﹔若因基而增廣,襲舊而加飾,此則以亂易亂,殃咎必至,難得易失,可不念哉!”李世民於是作罷。

  李世民曾對大臣說:“朕自立太子,遇物則誨之。見其飯,則曰:‘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見其乘馬,則曰:‘汝知其勞逸,不竭其力,則常得乘之矣。’見其乘舟,則曰:‘水所以載舟,亦可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見其息於木下,則曰:‘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由此成千古名句。

  李世民認為,“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股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他嚴於律己,要求官員節制貪欲,不擾民,不驕奢,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其時“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夜宿”,以至二十余年間,社會“風俗素朴,衣無錦繡,公私富給”。

  去年年底,中央作出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就改進作風、厲行勤儉節約等提出明確要求,並強調首先從中央政治局做起。八項規定出台后,各地狠抓落實,收到了明顯成效。眼下,應當針對新的傾向,加大落實八項規定的力度,不斷以良好的黨風政風帶動民風。

  嚴守法度,依法治國
  
  李世民說:“法者,人君所受於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他認為,“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歲再赦,善人喑啞”﹔猶如“養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賊良民”。

  維護法律的穩定性,也是李世民關注的一個問題。他認為,法令不可數變,數變則煩,官長不能盡記,又前后差違,吏得以為奸。為了使大臣懂得此理,他指著殿屋說:“治天下如建此屋,營構既成,勿數改移﹔苟易一榱,正一瓦,踐履動搖,必有所損。”

  李世民在強調嚴格執法的同時,還注重人文關懷。他認為,死刑至重,事關人命,須格外重視。故對執行死刑實行“三覆奏”,即須向皇帝報告三次。目的是對死刑的實行,須深思熟慮后再作決定。李世民曾讀《明堂針灸書》,見書中有“人五臟之系,咸附於背”句,便下令“自今毋得笞囚背”,即使有人因私犯法,亦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比如,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發后,李世民說:“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李世民惜其有功,不治罪,並於殿庭賜其絹數十匹。對此,大理寺少卿胡演不解:“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李世民說:“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當今,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既要筑起法律的防線,又要筑起道德的防線。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黨員干部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應當嚴格執行《黨章》,做遵紀守法的表率。

  關注民生,維護民族團結
  
  李世民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虫大起。李世民入苑視禾,見蝗虫,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當李世民將蝗虫吞進嘴時,大臣諫阻,其硬吞之。在李世民執政的二十余年間,他一直堅持輕徭薄賦、反哺於民,因而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擁戴。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貞觀年間,各民族之所以能夠和睦相處,與李世民推行的民族政策密切相關。他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亂。”同時,李世民堅持“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在他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其時“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李世民說:“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

  歷史是一面鏡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治國之道固然有其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但仍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如今,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天職的共產黨人,應當以史為鑒、以史資政,以超越前賢的勇氣,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帶領人民,開拓進取,努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系國家信訪局黨組紀檢組組長、黨組成員)

分享到:
(責編:王澤、段欣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