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社會如何建:湖南的探索--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兩型”社會如何建:湖南的探索

2013年05月26日02:55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長沙橘子洲頭新貌。
  長沙市“兩型”辦供圖

株洲市的公共租賃自行車。
  株洲市“兩型”辦供圖

湖南興業太陽能公司園區。
  湘潭市“兩型”辦供圖

編者的話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下簡稱“兩型”社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和有效途徑。“兩型”社會如何建?我們在實踐中取得了哪些成功經驗?還存在哪些突出問題?本期“觀察”版以湖南特別是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樣本,對此進行分析。

零距離

把握好“兩型”社會建設的關鍵詞

本報記者 鄭劍 彭國華

2007年12月,中央批准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下簡稱“長株潭試驗區”)。5年多過去了,長株潭試驗區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經驗,有什麼新的設想和舉措?近日,記者就此來到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進行實地採訪,感到應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詞”。

正相關:“兩型”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沒有矛盾沖突

由於各種原因,湖南經濟並不發達,人均GDP比較低。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該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是走隻追求速度、加快發展的道路,還是勒緊褲腰帶、走“兩型”發展之路﹔是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還是走“兩型”發展的新路?對於這個根本性問題,長株潭試驗區成立之初,人們的思想並不統一。一些同志存在“對立論”、“無關論”、“超前論”、“吃虧論”、“無用論”等模糊認識,認為“兩型”社會建設會束縛發展、影響發展。

湖南省委、省政府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証,決定咬緊牙關走“兩型”促轉型的道路。因為湖南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集中表現為發展不充分、不全面。解決發展不足、發展不優的雙重問題,迫切需要推進“兩型”社會建設﹔適應負重爬坡、后發趕超的形勢,也迫切需要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在實踐中,全省上下逐步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建設“兩型”社會的共識。幾年來,長株潭試驗區“兩型”社會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經濟結構變優,增長動力變足,發展路徑變寬,發展理念變新。實踐証明,“兩型”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推動“兩型”社會建設就是推動發展,而且是又好又快、可持續的發展。

動力源:“兩型”社會建設的根本動力是改革

長株潭試驗區建設的主題詞是改革,改革是試驗區的靈魂和根本。在推進長株潭試驗區建設的過程中,湖南大力推進一系列重大改革,在體制機制創新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圍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價格杠杆調節機制,探索運用招拍挂等市場化運作方式,實施階梯式水電氣價格,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圍繞發展“兩型”產業,推進產業准入、提升和退出機制改革,通過實施懲罰性電價等措施,排除“三高”企業,倒逼落后技術和產能改造升級﹔圍繞提高管理科學化水平,推進監管機制改革,建立“兩型”社會建設標准體系,探索實施綠色GDP考核,切實加強技術監督、法律監督,加大對湘江等生態資源的保護力度﹔圍繞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綠色信貸、綠色採購及生態補償機制改革,探索和推廣碳排放交易﹔等等。實踐証明,改革是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根本動力、根本保障。

主力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在長株潭試驗區改革及全省“兩型”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湖南堅持把全民參與、共建共享作為重要內容和方法,既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又重視發揮基層和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通過示范創建把全民動員起來。深入開展“兩型”示范創建活動,推動“兩型”社會建設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對全省342個“兩型”示范創建單位和項目進行表彰,營造了全社會廣泛參與“兩型”社會建設的良好氛圍。

通過改革創新讓全民參與進來。實施民用階梯電價改革:從去年7月1日起,在確保農村97.56%、城市85%以上的居民用電不增加支出的情況下,對居民生活用電實施分檔加價政策。長沙市當月節能電器銷售同比增長13%,居民節水、節電、節氣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株洲市推行公共交通清潔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僅僅一年多時間,公共自行車使用量超過4000萬人次。

通過監督管理使全民行動起來。將“兩型”社會建設的責任和效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成為廣大干部的共識﹔推行綠色財政、綠色金融、綠色採購、綠色消費,企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意識顯著增強﹔加強PM2.5、水質等環保數據的監測和發布,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廣大群眾參與監督節能環保工作的積極性不斷增強。

增長點:進一步深化改革、先行先試

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長株潭試驗區也是如此。試驗區作為湖南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平台,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兩個加快、兩個率先”(加快建設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加快建設“兩型”社會,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兩型”社會建設的路子)的目標,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先行先試,繼續為湖南實現“小康夢”、“兩型夢”、“崛起夢”作出積極貢獻。

把握立足點。長株潭試驗區的建設者認為:改革是最大的紅利,但群眾未受益就沒紅利﹔發展是硬道理,但“硬發展”就沒道理。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結合起來,每一項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須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

找准突破口。建立健全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與生態補償制度,充分發揮價格對引導經濟行為、調節利益關系、激發經濟活力、調整經濟結構的積極作用。以資源環境領域的改革為突破口,帶動金融、財稅、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體制機制。

做好“加減法”。既做好“減法”: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切實打破“玻璃門”、“彈簧門”,讓一切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又做好“加法”:加強監督管理,上下聯動、多管齊下,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法律等手段,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監管體系。

觀點碰撞

如何理解“退二進三”

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狀況是衡量經濟發展質量和“兩型”社會建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准。一種觀點認為,這一標准的基本特征就是“退二進三”,即不斷降低第二產業(工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不斷提升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對這種觀點,湖南省委講師團主任、長株潭智力辦主任鄭昌華有不同見解。

鄭昌華:對“退二進三”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要問題是,對第三產業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第三產業不僅包括生活性服務業,也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比如金融、物流等等。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服務業發展處於較低的水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生活性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也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它在三次產業結構中比重的提升就要更多依靠生產性服務業﹔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第二產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就會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特點。近年來,長株潭三市第二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但是這些新增的產業具有鮮明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特征。第二產業加快發展,內在地要求金融業、物流業等第三產業同步發展,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總之,在特定的階段會出現第二、第三產業升級不同步的現象,即第二產業先升級,第三產業后升級。當然,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比重的提升,是總的發展方向。

城市建設能不能“攤大餅”

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直接影響“兩型”社會建設的質量與水平。當前,我國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中“攤大餅”的認識和做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朱翔認為,這種認識和做法需要改變和糾正。

朱翔: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攤大餅”,即搞“大而全”、“小而全”,把城市的行政區、工業區、商業區、交通區等疊加在一起,這是一種粗放的方式和簡單的做法,會帶來很多問題。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應把各個功能板塊分開設置:把行政區規劃為一個板塊,把工業區移到中心城區之外,把交通區重點放在城市邊緣,主要在市中心規劃商業區,等等。把若干個功能板塊疊加在一起,城市建設肯定搞不下去。有的旅游城市,像桂林、張家界等,就不應搞工業。旅游城市如果既想發展旅游又想大搞工業,勢必會出現多種功能板塊疊加,造成對中心城區的擠壓,導致城市畸形發展。所以,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不能隻做加法,也要做好減法。

長株潭三市未來的空間布局,應避免“攤大餅”,盡量減輕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城市病”,不搞四環、五環之類的城區擴展方式。可參考荷蘭等國的經驗,規劃和建設“綠心”式城市群:主城區相對獨立,以現代化的交通和信息網絡有機連接,其間隔以大面積的生態“綠心”,並將湘江作為串聯三市的綠色生態走廊予以規劃、保護和開發。

以“三化”促“兩型”

——關於長株潭試驗區“兩型”社會建設的調查

本報記者 楊學博 李林寶

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先行先試者,長株潭試驗區以“三化”促“兩型”,在探索改革路徑、創新發展模式、改善人民生活、發揮示范作用上取得了明顯進展。

促進低碳化發展

如何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出一條低碳發展、持續發展、健康發展的路子,是“兩型”社會建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湘潭市韶山賓館地源熱泵工程項目中心機房,記者了解到,賓館不久前進行了地源熱泵改造,拆除了污染較重的燃煤鍋爐,以地源為主、電力為輔進行供熱和供冷。地熱資源的溫度四季相對穩定,與環境空氣溫差一般為18攝氏度,冬季比環境空氣溫度高,夏季比環境空氣溫度低,這使得地源熱泵比傳統空調系統的節能效果更好。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地源熱泵改造不僅大大減少了對韶山核心景區的環境污染,而且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排排廠房的屋頂上,鋪設著幾十萬平方米的太陽能板。它們吸收光能,再通過一整套光伏發電系統轉化成電能。這個由湖南興業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湘潭九華示范區20.8MW屋頂光伏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屋頂光伏電站,年發電量近2500萬千瓦時,所產生的清潔電能每年能節約標准煤7800噸,減排二氧化碳19000噸。在電站發電量超過園區廠房用電量時,還可以將多余的電力輸送給公共電網,和公共電網實現“互通有無”。

推行數字化管理

迅猛發展的數字技術、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的面貌,也為“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這在株洲市的城市管理和環保工作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城市管理在很多地方都是令人頭疼的問題,而株洲市的數字城管系統卻比較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2009年10月,株洲市投入3600萬元建成覆蓋全市中心城區的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這個系統有三大亮點:一是網格化管理。株洲市區被劃分為116個工作網格,配備了155名攜帶移動視頻設備的信息採集員,對各網格內的城市管理狀況進行巡查監控,做到第一時間發現和處置問題。二是精細化作業。以城市環衛工作為例,在全市116台環衛車上安裝GPS定位設備,對作業車輛的運行狀態進行全方位監控,保証城市道路衛生無死角。三是技術化考評。設置了434個探頭,每天3次對探頭附近出現的問題考評上報,依靠系統自動生成統計分析和績效評價結果﹔同時真抓真管,嚴格執行有關制度,及時兌現獎懲。數字城管系統建成后,平均每天發現和處理各類問題1500多件,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市容市貌得到極大改變,居民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株洲從10年前以臟、亂、差“著稱”的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初步成為一座清新現代的宜居城市。

同樣的理念和做法也體現在株洲市的環保工作中。在市環保局的監控室,記者目睹了該市數字環保系統的建設和運行情況。這套系統針對全市24家重點排污企業進行三維建模,將各類環境信息與空間數據進行可視化、一體化表現,對治理設施主要運行參數進行監控,及時發現不正常運行狀況並發出報警。同時,將環境監控系統與移動執法系統有機結合起來:系統發現問題之后,及時將數據傳給指揮系統﹔指揮系統第一時間調度現場附近人員和車輛進行現場電子化取証、全程錄像執法、現場填寫執法文書、証據回傳歸檔等工作,保証環保執法工作准確、公開、透明。

打造園林化城市

改善人居環境,讓生活更美好、更休閑,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根本目的。對此,湖南省委、省政府和長株潭三市態度明確、決心很大,提出讓城市更加宜居、讓生活更加舒適的目標,並進行了不懈努力。

湘江之畔,有一條長達160公裡的風光帶。漫步湘江風光帶株洲段,花香扑鼻,草木蔥蘢,游人絡繹不絕。之所以有此美景,是當地舍得投入、精心呵護的結果。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株洲市堅持保留原有植物群落、補充本土植被、適當引種生態景觀較優的外地植物,形成了低養護成本、生態、低碳的“綠色江灘”。風光帶的交通體系堅持低碳、環保,以非機動車體系為主,休閑自行車道、人行道、無障礙通道“三合一”。記者發現,在休閑自行車道兩旁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目前,株洲市已投放20000多輛自行車,建成1000多個租賃點,單日租還車量最高達到22萬人次。一位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公共自行車幫我們減少了開車的擁堵、節省了打車的開銷,也使城市交通更順暢、空氣更清新了。”

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結合部有一座昭山,方圓522平方公裡,因“山市晴嵐”成為瀟湘八景之一。在長株潭一體化進程中,有關部門曾醞釀將昭山開發成工業園。然而,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定決心、排除干擾,拒絕了這種“方案”,將昭山定位為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綠心”,並於2011年出台《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明確其中89%的面積禁止和限制開發。在“綠心”規劃面積中,長沙有305平方公裡,佔58%。這幾年,長沙市著力構建城市、農田、森林、流域、濕地五大生態系統,打造了洋湖、梅溪湖等濕地公園。2011年3月建成的洋湖濕地公園一期,包括水景花園、生態展園、自然展園三大主題園區,全部免費開放。公園匯聚植物1000多種、鳥類100多種,已經成為集生態科普、濕地群落觀賞、濕地文化展示、“兩型”理念宣傳以及戶外實踐、互動體驗、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 人民日報 》( 2013年05月26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蘇楠)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