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李克強出席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中歐高層能源會議閉幕式並發表講話。 新華社記者 丁林 攝
5月20日,李克強在印度知名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引起各界關注。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李克強任副總理期間出訪時,已六次在當地權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
這些文章一般不長,中文版本2000字內。文章介紹中國基本情況,尋找與出訪國歷史和文化上共同特征,闡述雙方經濟、政治上的合作空間等。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馬振崗認為,領導人在出訪過程中通過主流媒體發表文章,是宣示中國外交立場和態度的好機會。這種針對普通民眾的文章,更容易讓當地民眾了解中國,有助於消除雙方隔閡,取得認可。
印 度
“跨越喜馬拉雅山的握手”
【發表背景】2013年5月19日,李克強出任總理后首次出訪,首站選擇的是印度。
【刊發時間】2013年5月20日。
【刊發媒體】《印度教徒報》,《覺醒日報》。
前者創刊於1878年,是印度南部較有影響的英文日報,發行量約為140萬份,讀者對象多為有較高文化的年輕人。《覺醒日報》是印度發行量最大的印地語報紙。
“這是我擔任總理后訪問的第一個國家,我充滿期待”。李克強說。
接著他以歷史和文明的話題,拉近距離,“高高的喜馬拉雅山未曾阻隔兩大文明的彼此吸引和交相輝映”。
李克強提到從年輕時代就對印度抱有濃厚興趣,讀過印度詩聖泰戈爾的詩文。
他還用一組關鍵詞回憶了27年前訪問印度的景象:溫暖的陽光、絢爛的色彩、華美的藝術、勤勞智慧的人民。
李克強認為,中印作為亞洲兩大鄰國,天造地設,“歷史注定我們終將走在一起”。
李克強希望兩國為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並肩戰斗,為南南合作注入持久的動力。
李克強也提到,中印兩國也存在一些歷史遺留的未決難題。但是他認為,大國通常都有豐富的歷史經驗和寬廣的胸襟。近年經過共同努力,雙方逐步找到了維護邊界爭議地區和平安寧的辦法,理性而成熟的心態正在形成。
西班牙
“攜手互利合作 共創美好未來”
【發表背景】2011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出訪西班牙、德國、英國。此時,歐洲正遭受金融危機。
【刊發時間】2011年1月3日。李克強訪問西班牙前一天。
【刊發媒體】《國家報》,是西班牙最大的報紙之一,平時發行量20萬份,星期天約30萬份。
文章中,李克強說,對西班牙這個古老而又現代、遙遠而又親近的國家心懷向往。
他介紹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也解釋了中國的“世界上最復雜的國情”,中國所取得的任何發展成果被13億人口一除,就會成為較小的數字。
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藍圖,也是文章的重要內容。李克強描述中國發展帶來的巨大合作機遇。他說,用13億人口做除法固然令人不大滿意,但做乘法卻激動人心,“如果13億中國人每人消費一瓶橄欖油、品嘗幾杯葡萄酒,可能西班牙一年的產量還不夠。每年哪怕隻有百分之幾的中國人到西班牙旅游,西班牙的酒店也會天天爆滿”。
德 國
“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
【發表背景】德國是2011年年初李克強訪歐的第二站。
【刊發時間】2011年1月5日。李克強抵達柏林開始正式訪問的前一天。
【刊發媒體】《南德意志報》,是德國訂閱量最大的日報,日發行量超過44萬份,讀者人數超過110萬,總部位於慕尼黑。
李克強在文中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德國人民和“德國制造”一直以來的好感。
他介紹了中國經濟發展情況,並表示支持歐盟採取一攬子金融穩定措施,幫助一些國家應對主權債務危機。
李克強希望兩國擴大貿易合作,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希望歐盟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歡迎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到中國投資興業。李克強還希望中德兩國在改善投資環境、推進服務業開放、深化人文交流等方面有更多合作。
他說,德國的音樂、戲劇、電影等文化產品,可以豐富中國人民的生活﹔德國的醫療技術,可以造福更多中國患者﹔德國優秀的體育教練,可以更多地到中國執教。
英 國
“中國同世界共成長”
【發表背景】英國是李克強2011年初訪歐的最后一站。之前他在西班牙和德國都發表了署名文章。
【刊發時間】2011年1月10日。李克強訪問英國當天。
【刊發媒體】英國《金融時報》,這是一個創辦於1888年的著名國際性金融媒體,日發行量約45萬份,其中70%在英國之外的140多個國家發行。
這是李克強在訪歐期間連續發表的第三篇文章,也是其中最短的一篇,中文版1150個字。文章在一開始就表達中國一直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李克強引用2000多年前《詩經》的詩文,並翻譯成白話,百姓辛苦,應休養生息,享受安康﹔這既造福於中國人民,也有益於天下安寧。
李克強用一組數字來論証,中國的反戰對其他國家是有益的,而且中國也願意與各國攜手解決能源資源這一全球性難題。
李克強說,中國將堅定不移全面推進改革,擴大開放,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這篇文章不僅寫給英國人看。文章最后,是李克強對世界的呼聲: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我們願與世界各國深化合作,共同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
俄羅斯
“世代友好的鄰邦互為機遇的伙伴”
【發表背景】2012年4月26日,李克強抵達莫斯科,開始對俄羅斯聯邦進行正式訪問。
【刊發時間】李克強對俄進行正式訪問之際。
【刊發媒體】《俄羅斯報》,俄羅斯國家政府機關報,在俄全境及獨聯體國家發行,總發行量超過22萬份,是俄國家的各種法律文件生效后唯一有權刊載的媒體。
李克強表明來意:通過這次訪問,進一步推動落實兩國關系未來10年發展規劃,深化全面戰略協作與務實合作。
歷史、文明,依然是拉近兩國友誼的好話題。李克強列舉了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托爾斯泰的文學名著以及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樂,中國的長城、兵馬俑、《論語》以及京劇和中國功夫等。
“中國人見面往往抱拳行禮,俄羅斯人見面往往擊掌握手,這象征著信任、象征著合力”。李克強說,展望未來,中國和俄羅斯互為對方的機遇。
文章最后,李克強提到了兩國兩位文化名人。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說過,“無比親密的友誼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認為,成就大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匈牙利
“真誠的友誼互利的合作”
【發表背景】2012年4月30日李克強抵達布達佩斯開始進行正式訪問。
【刊發時間】即將進行正式訪問之際。
【刊發媒體】《民族報》,匈牙利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創刊於1938年。
“在天竺葵開滿匈牙利大街小巷的時節,我即將訪問這個美麗的國度”,文章以優美的文字開篇,李克強說自己為友誼、合作而來。
李克強還對比了兩國的相似之處,兩國都習慣於姓在前、名在后的稱呼,對年、月、日的表達順序也是一致的。匈牙利語中大量原始詞匯的發音、匈牙利古老的音樂曲調,與中國一些少數民族極為相似。
李克強介紹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情況,也談到他所知道的匈牙利近況。
在文章中,李克強還透露了此行的具體合作意向。
文章最后,李克強借用匈牙利科學家發明的“全息攝影”表達對未來的希望,雙方關系“綻放出立體、多彩、全息的光芒”。
比利時
“中國對歐洲充滿期待”
【發表背景】2012年5月1日,李克強抵達布魯塞爾,對比利時和歐盟總部進行訪問。
【刊發時間】2012年5月2日
【刊發媒體】英國《金融時報》
這篇千字文,表達了一個大國在與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政治經濟組織交往時的自信。在這篇文章裡,李克強表達更多的是“期待”,因為“歐盟始終是中國值得期待的戰略合作伙伴”。
李克強說,我們期待一個團結繁榮強大的歐洲、一個更加開放合作的歐洲、一個更加包容理解的歐洲。當“歐洲設計”遇上“中國制造”,“歐洲技術”遇上“中國市場”,就會產生美妙的效應。
“隔道不下雨,百裡不同風,”他說,倡導“多元一體”,是歐洲一體化不斷擴大深入的重要原因。當今世界,既需要西方的思維,也需要東方的智慧。中歐從各自實際出發,走各有特色的發展道路,有利於構建一個和諧繁榮的世界。 (宋識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