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在海陸方面都陷入領土糾紛之中。作為一個與20來個國家海陸相鄰的大國,這樣的困局在中國繼續崛起的過程中恐怕還會不斷出現。因此,面對此起彼伏的周邊領土糾紛,我們應當開始做一種更宏觀的歷史思考:中國的崛起最終如何超越復雜的地緣環境和領土紛爭?
中國一貫以“神聖領土不容侵犯”、“堅決捍衛國家主權”作為處理領土糾紛的原則。實際上其他國家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看看印度和菲律賓的媒體,就會發現它們在和中國的領土糾紛中,同樣顯得義正詞嚴、群情激奮,用的是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和媒體一樣的語言。不管這些領土是如何從中國非法佔有去的,時間長了,便會真的覺得是自己的東西,就像大英博物館裡珍藏的圓明園文物一樣,逐漸當成了傳家寶,也要“誓死捍衛”,失主想要回來就沒那麼容易了。歷史的堆積有時候會加劇領土問題的復雜性。
如果兩個國家都覺得領土是自己的,理論上說它們可以進行談判,明確劃界。但這在現實中很難做到。因為領土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國家的人口可以移民、財產可以贈予、外債可以豁免、連貨幣發行權和國防權都可以移交——比如歐盟和日美同盟,唯獨領土被賦予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意義。在這種特殊觀念下,圍繞著領土產生的糾紛是情緒化、不可調和也不可妥協的。對於中國來說,即便用武力奪回了領土,也會長期和一群永懷怨恨的鄰居相伴,並且始終生活在如何保有這些領土的擔憂之中。這對中國的崛起決不是一個好的環境。
實際上,隻要是歷史中形成的,就會被歷史超越。關於領土和邊界的現代觀念產生於近代歐洲,跟歐洲獨特的封建體系、土地財產關系和歷史走向息息相關,促進並鞏固了歐洲邦國林立的民族國家體系的出現。而中國古代並沒有神聖化的領土觀念和固定的邊界原則。中國不管是統一還是分裂,“國”之上還有“天下”。國與國相爭,爭奪的不是某塊領土,爭的是天下。然而, 當19世紀歐洲列強裹挾工業革命的力量,猶如從另一個世界來到中國,中國傳統的天下體系崩潰了,歐洲的現代領土和主權觀念取代傳統觀念,成為中國參與現代國際體系、處理外交關系的基礎原則。
可是,當我們今天幾乎天經地義地使用歐洲領土觀念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它的局限。歐洲在這種觀念之下成為幾百年來戰爭最頻繁、最血腥的土地,卻始終沒能有效地解決領土問題。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吃盡苦頭的歐洲人開始採取東方式的、模糊的領土觀,各國納入歐盟,邊界形同虛設,爭議遁於無形,卻迎來了持久的和平與繁榮。亞洲要用自己的方式超越歷史,進入“后現代”的繁榮。這其中的支點,還是要回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東方式智慧上來。(作者周鑫宇 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