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天,SARS突襲中國,暴露出應急防御體系的缺失。SARS過后,國家逐步建立起以“一案三制”為核心的應急管理系統,應對包括甲流、雪災、地震等各類危機事件,成為應對危機“利器”。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波及全球。
4月27日到29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級別從第3級提升到第5級。SARS之后,這是中國面臨最嚴重的一次公共衛生事件,剛建立的應急體系接受檢驗。
2009年4月25日,中國已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此時,距中國第一例輸入性病例還有18天。
“少了慌亂,多了從容”
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禽流感暴發的消息后,中國立刻做出反應。
“疫區”墨西哥的飛機全部取消,從墨西哥入境的旅客,都需進行醫療監護。措施之嚴格,被外媒形容為“有矯枉過正之嫌”。
2009年4月30日,全球甲流警戒級別不斷被提高,根據2008年初制定的流感分項預案,衛生部牽頭,由33個部門建立聯防聯控機制。
第一位攜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中國留學生剛回國不久,5月9日上午9點,四川省人民醫院對其進行檢測,顯示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
隨后,中國CDC通過信息報告系統掌握情況,相關專家同步診斷。
兩天后,5月11日中午12點,衛生部確認病例。在此次全球流感大流行中,中國對甲型H1N1流感的識別、診治以及疫苗生產研發都走在世界前列。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評價說,中國政府在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過程中做出了“非常有力的反應”。
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曾說,應對危機事件,有應急預案比沒有預案效率提高300倍。
SARS之后建立起的應急體系,在流感來襲時,少了慌亂,多了從容。
“一案三制”應急系統
SARS期間,國務院提出加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的重大課題,原本隻在安全生產領域存在的應急預案延伸到社會管理領域。
2003年非典之后,中央成立應急管理辦公室,各省和地方成立了相應的應急管理辦公室。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加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建設,形成以“一案三制”為代表的第二代應急管理系統。
2004年,“一案三制”工作正式啟動。“一案”即預案,國家以及地區層面都設置不同預案﹔“三制”指“法制、體制和機制”。
2006年1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全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總綱領《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突發公共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4類。
2006年6月,《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發布,要求所有街道、社區、鄉鎮、村庄和各類企事業單位都要編制應急預案。
在國務院的推動下,全國數百萬件預案組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在體制方面,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響應的應急體制。
2007年11月,《突發事件應對法》正式實施。隨后,2009年5月,修訂后的《防震減災法》開始實施。在機制方面,中國建立了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處置、恢復重建等針對不同環節的運行機制,提升了整個應急體系的效率。
2008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國務院宣布全國應急體系基本建立,應急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應急體系覆蓋到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各方面,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突發事件中,應急體系開始顯示其功效。
在暴雨中完善
此后,各省(區、市)也建立起有自己特點的應急管理模式,比如北京兼顧地方、首都特點,確立了“3+2”的應急管理模式。
國務院應急專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撰文認為,危機發生后,從管理者的角度,最需要全面、准確、及時的信息﹔在危機事件中,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時,會給危機應對造成更多困難。
2008年,南方遇雨雪冰凍災害,因對災情狀況估計不足,曾出現應急反應滯后。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有數百萬件應急預案,但很多預案並不是根據具體事件所編寫,而是根據國家預案或是上一級政府的預案編寫,且各種危機事件都有不同特點,有了預案並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薛瀾認為,面對危機,需要管理者有危機管理應對的素質,能夠隨機應變,根據情況解決這些問題。
應急預案在經驗教訓中不斷修訂。2012年7月21日,一場61年來最大的強降雨突襲北京。當時,北京市氣象台發布自2005年建立天氣預警制度以來的第一個暴雨橙色預警,北京市啟動應急預案全力搶險。
不過,因為信息未能及時發送到市民手機上,當晚地面交通幾乎癱瘓,地鐵按時停運,很多市民無法回家。
事后,媒體質疑“7·21”暴雨中政府的應急措施:能否通過短信發布暴雨預警?公交地鐵可否延長運營時間?機場高速能否暫時免費通行?
2012年7月25日,北京市氣象台再次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並通過手機發送給市民,全市大部分企事業單位均提前下班,躲避暴雨來襲,路上沒有再出現“7·21”交通癱瘓的場景。
應急進入日常生活
SARS十年之后,應急體系已進入民眾生活。
2013年3月19日晚,北京大雪,持續7個多小時。20日,一覺醒來的市民感嘆春雪美景時,相關部門已完成各項應急措施。
3月19日22點,北京市氣象台發布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號。凌晨2點35分,發布暴雪藍色預警信號。
北京市交通安全應急指揮部發出防范提示,通過網絡、廣播、短信等方式發送給市民。
19日晚上,公交系統、地鐵公司啟動雪天應急預案。因雪蓋住軌道,當晚所轄各地面線、車輛段、停車場採取接觸軌不停電等措施。
為應對突發雪情,北京地鐵加開臨客92列,次日市民上班得以正常出行。
新京報記者/劉一丁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