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是驪山北麓許家堡待客的日子,許家所有遠親近屬,無論相距多遠,不管身微位顯,都會趕這一天回到家鄉,拜望長輩,省親團圓,祝賀新年。
這規矩雖說是祖上傳承的,但近多年,不少?輩已不恭於照章辦事,春節放假都各有去處,往往顧不上正月初五回家鄉團圓。
癸巳蛇年春節一反常態,許家所有親戚家眷齊聚,一則許老太今年83歲,?輩們都自願回來看望﹔二則老人年前發話,要求把孩子們都帶回家鄉過年,照個四世同堂全家福,沒人可以怠慢。
長輩見孩子們聽話,都能回家過年,分外高興。許老太提前三天就張羅留在鄉村的二兒子備菜待客。現宰了一頭家養豬和兩隻自養雞,採摘自家地裡各種蔬菜,厚厚備齊一大桌菜肴。
老二待客,總以為奉獻了最珍貴最香美的飯菜,可城裡回來的這些大人和孩子們,根本不屑一顧。見慣了山珍海味,享膩了雞魚鮮蔬,一桌人雖然圍坐團圓,卻難以開啟胃口,老人盡心實意的年飯略顯尷尬。
還是老大明事理,夾起一塊雞肉招呼大家都動筷子,隨之先吃一口。可他越咀嚼越覺菜味不一樣,雞肉不僅香朴醇厚,而且吃?了雞肉的原本味道。老大把這一發現告訴了老三、老四和妹妹及各自的妻夫兒孫,起初的尷尬一下化為歡快。
老三媳婦邊吃邊說,“這不光雞肉香,雞骨頭也比城裡的硬,市場賣的雞,肉柴骨頭酥,孩子吃肉都不用吐骨頭,家裡這雞骨頭砸都砸不爛。”這一話題,引起所有筷釵沖向紅燒雞塊,不一會兒雞塊光盤了。
繼承祖上中藥材醫術的老四,滿腹道理地解釋:“家裡散養的雞營養豐富鈣質高,因為食物雜,養料勻,日照足,運動多,生長期飽滿,不用化學飼料。這和藥材生成一個道理,一味藥材,長多長時間,照多少太陽,植什麼土壤,都有定數,野生藥材在自然環境中遵照生長規律生成,人工培養的失去自然環境違反規律,長得模樣盡管一樣,藥力、藥效差得很遠。”
老二這才開了口:“地裡種的菜,看著有虫眼,到城裡賣不?去,可這菜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葉飽肉厚色正,吃了沒怪味,專門留給自己吃的。還有這豬,養了一年多才宰,聽說城裡豬喂瘦肉精,幾個月就出槽,還往肉裡注水,雞養四十天就賣,給活牛胃裡打上百斤水再殺了賣肉,這哪是給人吃的?”
席話間,不知是肉香還是菜好,原本難以啟齒的一桌家鄉飯菜,幾乎沒有剩余。
臨別時,許老太讓老二媳婦給城裡來的每家裝了一袋自種的蔬菜,幾個孩子不停唸叨著,明年再回這裡吃年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