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年俗引爭議 收到群發拜年祝福回還是不回?--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數字化年俗引爭議 收到群發拜年祝福回還是不回?

2013年02月10日13:57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數字化年俗 方便多了,味道淡了?

  收到群發拜年祝福,回還是不回?

  “短信、微博、微信,收到群發的拜年祝福,你回還是不回?總覺得這一聲‘春節好’,似乎缺了點什麼。”春節期間,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和糾結。如今,不少年俗越來越“數字化”,拜年祝福、採購年貨、甚至放鞭炮、包餃子,都變成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的“虛擬應用”,春節種種儀式,變成了指尖點擊的“確定”和“發送”。

  “數字化年俗”在為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時,也遭遇沖淡年味的爭議。學者表示,技術能模擬“儀式感”,卻不能用形式感滿足情感溝通的節日內核。親朋好友間還是多見見面多說說話,才會更有年味。

  應用軟件讓拜年足不出戶

  新年裡,拜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頭戲,相比走親訪友上門拜年,通過網絡社交平台送祝福,如今似乎更加流行。在微博上寫一條祝語,然后一口氣“@”一群好友,好友就能在微博上收到你發出的拜年消息。一直和微博處於競爭關系的微信,則可以通過聲音、文字、表情、圖片傳遞新春祝福。春節前,微博和微信都增加了一些新功能,兩者的“密友圈”“微信群”設置,讓用戶不用一個個“@”或選擇好友,就能將祝福發送到特定的朋友圈中,讓拜年更輕鬆省事。

  不少手機應用軟件也瞅准了“數字化年俗”,推出拜年產品。有一款賀卡軟件,可以按照設定的時間,在新年鐘聲敲響時,一秒不差地自動向親朋好友的信箱和社交網站發送電子賀年片。一些購物網站則推出了多款“買年貨”軟件,集合了各省市的特色年貨,扮演起網絡導購的角色。如果覺得放鞭炮會影響環境,虛擬鞭炮或許是不錯的替代品,安裝了“鞭炮軟件”的手機,隻要上下搖晃,就能點燃爆竹和煙花,據說搖得越用力,煙花越好看。

  有位學者打趣說,隨著網絡覆蓋一切,年俗也有了數字格式。再過幾年或許春聯也不用寫在紙上,而是在門的兩邊挂兩塊顯示屏,時刻“刷新”春聯。

  技術再好不如見面問聲好

  不過,數字化年俗也遭遇減淡了年味的爭議。有學者說,“宅”在家裡的網絡春節,模擬的只是過年的形式,並不能真正帶來情感交流和文化認同的滿足。

  學者批評,很多人錯將虛擬的“見面”,當做交流的全部。軟件化了的年俗,減少了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20多年前,父親拉著我的手,或擠進年貨市場,或走家串戶拜年……那時,春節總是一派喧囂,就連口袋裡塞著的糖果,也讓人興奮。”有人這樣描寫兒時春節的場景。各種“年俗軟件”雖然很方便,卻失去了實地買年貨、拜年的許多樂趣,鍵盤鼠標的啪啪聲,無法取代記憶中春節“熱氣騰騰”的嘈雜喧嘩。

  “春節的年味來自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拜年的‘儀式感’並非一句問候語,而是小到一家人吃團圓飯,大到一個國家集體看春晚的心態和氛圍。”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陸曉文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之所以很多人糾結是否要回復群發問候,正是由於技術突破了空間限制,卻制造了情感隔膜。他說:“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期間,人們更需要多見見面多說說話。技術可以模擬交流的形式,卻無法取代情感互動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本報首席記者 王磊 實習生 陳小小

(來源:文匯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