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雙到”讓貧困村變夢想村--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扶貧“雙到”讓貧困村變夢想村

2013年02月08日08:20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前溪村的專業蔬菜基地點亮了粵北山區的生態循環農業經濟。資料圖片

  前溪村扶貧方法

  產業支撐扶貧,用蔬菜專業基地帶動長效脫貧﹔

  基礎建設扶貧,建灌溉渠、垃圾池、休閑廣場、對校園進行全面升級改造﹔

  入股分紅扶貧,入股扶貧電站保障固定收益﹔

  培訓就業扶貧,幫助貧困戶子女免費參加職業技術培訓並轉移就業﹔

  社會保障扶貧,幫助全部貧困戶購買新農合﹔

  社會參與扶貧,聯合省內衛生機構開展扶貧健康工程……

  位於粵北韶關樂昌市長來鎮西北面的前溪村下轄8個自然村,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到8000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僅3000元,是粵北山區典型的貧困村。但現在,按照長來鎮鎮委書記肖永劍的說法,前溪村已經從該鎮最窮的村轉變為如今全鎮人都夢想的村。

  3年巨變,背后離不開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的幫扶。2009年開始,在省府辦公廳的幫扶下,前溪村尋得了可持續的致富發展之路,完成了由“落后貧困村”到“美麗新農村”的蝶變。

  生態農業扶貧全省創新

  走在前溪村,一盞盞太陽能路燈佇立在村道兩旁,一根根滴管整齊有序橫貫蔬菜基地﹔在鄉村小路上放眼望去,一塊塊產業基地競相比武,一棵棵蔬菜在田裡競相微笑……這在3年前難以想象。那時的前溪村,道路泥濘、污水橫流、垃圾遍地,村庄一片破敗。

  “我們的扶貧不應立足於簡單的幫助脫貧,而是要保証3年扶貧‘雙到’結束后農民有長效致富的路子。”省府辦公廳巡視員、機關黨委書記趙鬆峰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為增強前溪村的自我永續脫貧能力,省政府辦公廳從幫扶之初便選擇走特色農業、現代生態農業“雙輪驅動”的新路,充分發揮前溪村青山綠水的生態資源優勢,著力培育主導產業,扶持農業特色化發展。其中,尤為重視引進高新科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通過建設天敵工廠,以虫治虫進行生物防治﹔通過建設沼氣池,用沼氣液來施肥和滅虫等,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不僅生態環保,而且自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

  在前溪村樂溪谷有機生態農業種植示范園,一些農業工人正在用特殊技巧收割鮮嫩的菜心,一些人正在操作大棚電動遮陽網,這些方法在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農業種植方法中聞所未聞。他們大部分是前溪村村民,通過嚴格的專業技術培訓,轉變成為現代農業工人——這便是樂溪谷“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的鮮活反映。

  現在,樂溪谷以公司經營、農戶入股模式進行運作,已建成生態農業基地近1000畝。

  在這之前,很多前溪村村民以為扶貧工作肯定逃不過“一扶就脫貧,一放就返貧“的怪圈,但村民們萬萬沒有想到,扶貧工作組卻真正幫助他們“徹底扶貧”、“永續脫貧”。

  讓扶貧工作組意外又欣喜的是,他們建設前溪村專業蔬菜基地給了長來鎮鎮域經濟發展啟示。肖永劍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目前長來鎮已經准備借鑒推廣前溪村的經驗,把長來鎮打造為蔬菜專業鎮。

  “機關中的機關”農村工作贊

  在大家的既有印象中,省府辦公廳是“機關中的機關”,“遠離鄉土”。但扶貧工作隊的農村工作方法,卻讓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干部都豎起了大拇指。

  這種方法在修路時得到體現。張村和灣弓村是前溪村的兩個自然村,兩村因歷史土地的權屬問題十幾年以來糾紛不斷,鎮裡、村裡的村道硬底化計劃都因此不得不放棄。在深入調查和研究后,工作組制定了一個策略:向張村村民強調此次修路不涉及土地權屬問題,只是將原來的道路由泥路變成水泥路,目的是為了方便灣弓村村民行走,並不改變其用途和權屬。同時,為了進一步平衡張村的利益,也計劃將張村村內一條原計劃下半年硬底化的巷道提前開工。

  對此,省府辦公廳駐村扶貧工作組領隊梁鬆說,曾經在梅州某縣挂職副縣長的經歷教會了他很多基層工作方法。“在處理村民族群之間利益矛盾時,要從復雜問題中走出來,在繁枝錯節中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靈活運用求同存異和利益平衡兩條原則,有效化解村民之間的矛盾。”

  這樣的事在扶貧工作組3年的幫扶中比比皆是。

  “省府辦公廳扶貧工作組將先進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帶到了基層班子,同時,前溪村民風得到極大改善。一個全鎮最落后的村成為了全鎮人的夢想之村。如果沒有省府辦公廳的幫扶,前溪村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有這樣的變化。”肖永劍說。

  南方日報記者 鄧聖耀 發自韶關

  實習生 陳思勤

  策劃統籌:謝思佳

(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