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口2月7日電(記者馬超)“村裡道路水泥化、家中電器城裡化、人的精神面貌文明化,我們這兒就是‘美麗鄉村’”。36歲的黎族漢子周永和笑著對記者說,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付俄村的村民已經圓了“美麗鄉村”夢。
“我們村曾經是瓊崖縱隊的醫療所,村邊還有瀑布,這裡有山有水有紅色(旅游)資源。”周永和帶著割膠工具,一邊向自家橡膠林走,一邊介紹說,付俄村位於白沙黎族自治縣山區,耕地少、山地多,家家戶戶以種橡膠為主業。
“我家的十畝橡膠林,膠價行情好的時候一天能收入600多元,最近膠價有些下降,一天也有300多元。”周永和告訴記者。
近年來,海南省扶貧部門大力推進整村扶貧開發工作,按照“集中投資、連片開發、共同打造”的理念,將有限的扶貧資金和各市縣涉農資金整合捆綁使用,抓基建、促產業,擴大了扶貧開發的社會效果,讓更多貧困村庄變為村容整潔、富裕和諧的“美麗鄉村”。
“以往的扶貧模式偏重‘撒胡椒面’,有限的財政投入的村子太多,集中不了資金優勢,造血式扶貧針對性不強,扶貧成效不明顯。”白沙縣副縣長周秋平說。
付俄村黨支部書記張瑞青說,山區老百姓思路窄,致富門路少,過去別說奔小康,年收入剛夠維持溫飽,“周邊景色很漂亮,可因為窮,村裡都是泥瓦房和爛泥路,村容並不‘美麗’。”張瑞青說。
2001年,在扶貧部門的幫助下,張瑞青和鄉親們在村裡大規模種植橡膠,以橡膠為主業,走上了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路子。
“種橡膠,要幾年后才能開割,我們不理解,認為這個致富慢。”周永和告訴記者,縣裡給每戶村民都運來橡膠苗,鎮干部手把手教村民種植、養護、割膠,告訴他們這是老百姓的“綠色銀行”,種橡膠相當於存錢。
2007年,第一批橡膠開割了,當年付俄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千元,達到1206元。嘗到了產業化甜頭的村民,不僅擴大了橡膠種植面積,還在縣扶貧辦的幫扶下成立了養豬專業合作社,年出欄豬千余頭。僅養豬一項,付俄村人均增收600元,2011年人均純收入第一次突破4000元。這個隻有六十九戶人家的黎族小山村,嘗到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甜頭。
如今的付俄村擺脫了過去“全村隻有一戶平房”的落后面貌,採取“農戶出一點、政府補一點、銀行貸一點”的方式,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兩層“橡膠樓”。
“一大批像付俄這樣的貧困村改變了傳統的農村面貌,就像城裡的小區一樣規范、整潔。”海南省扶貧辦主任吳井光說,海南以城鎮化建設標准整村推進扶貧,不僅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還注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加農民收入。2012年,海南扶貧部門用於整村推進扶貧工作的各類資金達到1.79億元,惠及全省60個貧困村,近11萬困難群眾嘗到了整村推進、整村脫貧的甜頭。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