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前,各級黨委、政府都會安排向困難群眾“送溫暖”活動。今年春節的“送溫暖”活動搞得怎麼樣,“送溫暖”的干部是不是認真地把“溫暖”送到位了,被“送溫暖”的群眾是否感覺到了溫暖,廣大群眾又是怎樣看待這種“送溫暖”活動的?本報“年關看作風”系列今天推出“送溫暖”專題,關注各地的“送溫暖”活動,聽基層黨員談他們“送溫暖”的親身經歷,探尋如何進一步轉變干部作風的現實路徑。
——編 者
臨近年關,各單位的“送溫暖”活動紛紛開始了。不同的單位以不同的名義、不同的方式向困難戶、農民工、孤寡老人、福利院表達了關切,送出了現金、生活用品等,讓這些困難群眾過一個好年。
但在跟風不斷的今天,有些單位的“送溫暖”變成了走過場,甚至出現了人前“熱氣騰騰送出溫暖”,人后“冷言冷語回收關懷”的現象。年前,記者在跟隨一些單位“送溫暖”的過程中,就聽到了一些困難戶的抱怨。
湖北產大米成了“領導從北京帶來的”
在湖北某地,記者跟隨一隊人馬參加了某單位的“送溫暖”活動。為讓大山深處的老百姓感受到關懷和慰問,主辦單位特別選擇了最偏僻、最困難的家庭去慰問。
在主要領導到來前,載著記者的那輛車便已提早一個小時到困難戶家中等候。隻見破舊的土屋子打掃得干干淨淨,屋子裡已經沒有了杯子、碗筷之類的生活用品,床上甚至連被褥都沒有了,隻在硬床板上鋪了一條干淨的床單。等一會兒要由領導交到困難戶手中的大米和油,已經擺在了這家人的屋門口。困難戶家庭中90多歲的老婆婆和他65歲的兒子弓著背在屋裡邊搓手邊踱步。據他們介紹,屋裡的生活用品,譬如鍋碗瓢盆已經統統收起來鎖到了遠處的另外一間屋子裡。
在記者、接待人員和老婆婆母子等候了近一個小時后,領導的車隊終於到來。主要領導在鎂光燈下拉著母子二人噓寒問暖了一番,隨后工作人員從門口把那袋米和那桶油遞到領導手中,領導捏著米和油在啪啪的鎂光燈下交給了困難母子。
這時,一位當地的干部為了專門說明“領導的關懷很溫暖”,向這對母子說,“這是領導專門從北京給你們帶來的米和油哇。”母子二人連忙表示感謝。記者注意到,大米的袋子上赫然寫著“湖北××產”——這袋米分明就是當地縣裡產的。整個“送溫暖”活動約持續了15分鐘,結束后領導快速上車,趕往下一家繼續“送溫暖”。
溫暖儀式一結束,立馬收回慰問金
在武漢的一個建筑工地,某單位去看望農民工,並向過年不回家的工人兄弟送去溫暖。“送溫暖”過程中,除安排了兩位省電視台的演員唱歌外,領導還向每個農民工代表手中送上了500元的紅包,並表示工地的100位農民工每人都有一份,讓他們可以自行購買些年貨。
而記者走后,一位農民工打電話表示,儀式一結束紅包就被工頭收回去了,“包工頭說這些錢是拿著搞活動做樣子的,發現金沒法做賬。這筆錢稍后會換成購物卡。”
過了幾天,說好的購物卡發到手,他們卻發現,原先的500元縮水成了300元。
明星困難戶,溫暖輪番送
家住武漢市江岸區的蔡婆婆今年86歲,丈夫去世得早,僅有的兒子也在參軍時不幸逝世,一個人在老房子裡生活。臨近過年,蔡婆婆就不斷收到一些單位“送溫暖”的通知。“年前這兩個禮拜大約有五六撥人。”蔡婆婆說。
令蔡婆婆挺煩的是每來一撥人,她就得收拾一遍屋子,拖一遍地,燒一回茶水,一大早就得起來忙活。“人一走還得收拾一遍,再把剩茶紙杯子扔掉。”她說,“不過人家是好心,人家來說明人家關心我嘛。”
據了解,諸如“勞模”、“五保戶”、殘疾人等“明星困難戶”家庭最易在年前被“送溫暖”。有的家庭作為典型,會被當地政府不斷安排成為一次次“送溫暖”的對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