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1·4”火災發生后,一位宣傳干事在被問及如何看待“部分官員愧對焦裕祿”時回答稱“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祿。”此言一出,輿論嘩然,有網友大呼:“如果焦書記在天有靈,當看到他為之耗盡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地方,竟有干部將自身瀆職的責任怪罪於他,不知會作何感受!”
40多年前,因為焦裕祿,人們知道了蘭考﹔40多年后,因為一場大火,蘭考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盡管這一慘劇已過去十多天,也處理了幾名“芝麻官”。但淒慘的哭喊聲、袁厲害的自責、網友的質疑追問仍揮之不去,類似於“倒霉在焦裕祿”的官員“雷人之語”頻頻回蕩在耳邊。
1月5日蘭考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據媒體報道,兩個記者和蘭考縣官員同乘一部電梯,記者沒有見到他們因為7個孩子的死而面帶悲哀神色,反倒有說有笑,還調侃一名女干部“像省裡來的。”在火災事故情況通報中,不但有市縣領導“高度重視”“重要批示”之類說法,還有各級領導“親赴現場”“親臨蘭考指導工作”“親臨一線”。
此后數日,由於當地對事件真相始終語焉不詳,輿情不斷升溫。在回答媒體關於“為什麼可以花兩千萬給財政部門建一個中心,卻沒有去給棄嬰去建一個福利中心”這一問題時,蘭考縣長說:“錢是一個條件,但是制度更是一個條件,沒國家規劃,項目就批不下來”……
或許有些“雷語”是官員一時情急所言,但言為心聲,從這些話語中,我們看到,部分官員並沒有認真總結火災的經驗教訓,也沒有對孤兒救助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是想方設法為自己尋找推責的門路。
官話套話盛行、雷語頻出,真話“人話”稀缺,不僅反映出時下很多官員工作作風的虛浮,有嘩眾取寵之心,總想著做些花樣文章,敷衍上級,搪塞民眾﹔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官員習慣對上負責,無視民眾疾苦與感受。此前,一條征集“最反感官話套話”的微博,被眾多網友轉發,並成為公眾熱議話題,從跟帖中不難發現,不少官員熱衷的詞語或句子已淪為公眾的笑談。
往深裡說,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熱衷於培養官員“危機管理”能力,學習如何對媒體、對公眾說話,這其實也只是技術層面的“改良”。能不能“講人話”背后,反映了官員有沒有對民生疾苦的同情,有沒有人文關懷的情感,根本上看,是有沒有官德的問題。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孟川瑾指出,雷語官話中可以看出“官本位”思想依然在作怪,某些官員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群眾”身上。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傳媒與設計學院教授、傳播學博士何鎮?從傳播學角度對上述“雷語”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公眾通過媒體傳播的關於蘭考官員言行來感知“蘭考”。提高地方形象,從根本上來說,不是要在傳播渠道下工夫,而是在官風、官德身上下工夫。
“作為地方官員,不是要學習傳播和溝通技巧,而是應該學習的是如何尊重民意,如何真正把百姓裝進心裡。真正的官員形象評價,也不是來自媒體,而是來自服務對象的滿意度。”何鎮?說。
“雷語”讓蘭考部分官員在官德問題上失了分,丟了臉。沒了官德,何談為人民服務?正如網友“蓮子心”所說﹔“官德是一面鏡子,常用這面鏡子照一照,才能知道自身不足,也才能知道差距在哪裡。”官員道德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他們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決定著權力的走向和民心的向背,更影響著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
孟川瑾認為,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必須完善相應的法律,“沒有相應的法律的保障,所有的一切都隻能是暫時性的‘口號式’的運動。對於社會的進步是沒有意義的。”
網友“紅塵滾滾”說:“焦裕祿為蘭考留下了一筆財富,如果蘭考官員都能像焦裕祿那樣,視群眾利益高於一切,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去戰勝困難,以崇高的道理水平感染著群眾,那真是蘭考之福,中國之福。 ”(姜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