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京、津兩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92 m3,使這一地區有2億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飲水困難,由於過度利用地表水、大量超採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生態惡化,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1952年10月,毛澤東提出“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2000年9月27日,國務院召開南水北調工程座談會,要求工程的規劃和實施務必做到“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成為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原則。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按照“節水治污”、“資源配置”、“總體布局”和“機制體制”四個部分展開工作。
合力解決的超大型項目集群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的復雜性、挑戰性都是以往工程建設中不曾遇到的。同時,又是採取“政府宏觀調控,准市場機制運作,現代企業管理,用水戶參與”方式運作的超大型項目集群。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伊始,國務院成立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溫家寶、李克強先后擔任建委會主任﹔設立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正部級),承擔工程建設期的行政管理職能。
截至2012年10月底,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下達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2134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807億元,佔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228.7億元的81%。
其中,東線一期工程全線設立13個梯級泵站,具有規模大、泵型多、揚程低、流量大、年利用小時數高等特點,是亞洲乃至世界大型泵站數量最集中的現代化泵站群。
中線穿黃工程將長江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北岸,工程設計了具有內、外兩層襯砌的兩條長4250米隧洞,內徑7米,兩層襯砌之間採用透水墊層隔開。這種結構形式在國內外均屬先例,也是國內首例用盾構方式穿越黃河的工程。
湍河和沙河渡槽均為三向預應力U型渡槽,渡槽內徑9米,單跨跨度40米,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三項指標均屬世界首例。
北京市西四環暗涵是具有兩條內徑4米的有壓輸水隧洞,穿越五棵鬆地鐵站,這是世界上首次大管徑淺埋暗挖有壓輸水隧洞從正在運營的地下車站下部穿越,創下暗涵結構頂部與地鐵結構距離僅3.67米、地鐵結構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的紀錄。
南水北調工程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制定國家重點工程領域的質量責任終身制實施細則,對工程建設期留存資料做出了規定,起到“警示當前,有利長遠”的作用。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多萬名建設者日夜征戰,成為多行業、多地區人才雲集的主戰場。水利、公路、鐵路、電力、環保等行業的龍頭企業直接或間接參加了工程建設,國字號企業成為工程建設的“領頭羊”。地方企業成為渠道、管線等工作的主力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