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付出的代價
工作已經十年的宋志斌至今仍然租住在濰坊市區的一間小公寓裡。經他手賣出去的房子有數百套,但他卻從不考慮為自己買套房子。
宋志斌所在的公司負責濰坊好多個樓盤的銷售,這幾年婚房逐漸成為一個主流。宋志斌發現,現在買房子的99.99%需要按揭,買房子的90%在25-30歲之間。根據宋志斌的統計,隻有不足5%的人是靠自己的實力,不需要家裡的資助買房的。當然還有一些富二代,家裡早在他幾歲的時候就為他准備下幾套婚房。
有一次,宋志斌接待了一個大款,這個人來給他的兒子和老婆買房子,他原本以為這個大款的孩子沒有20也有18了,后來發現他兒子剛滿月,老來得子,想買一套房子慶祝一下,宋志斌本來擔心他兒子太小無法辦貸款,沒想到這個大款倒是替他們著想了,兩套房子120萬一次性全款付清。
可宋志斌遇到的大款還是少數,買房者中多數還是窮二代,農二代,職二代,他們沒有多少錢,可他們在買房的問題上卻表現得尤為迫切,這讓宋志斌一直很費解。
為此,宋志斌專門研究過鄰國日本的青年。宋志斌發現,日本青年結婚買房子也很貴,日本彈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價當然比較高,但日本青年卻不著急買房。日本青年怕買房限制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賞美好生活的機會,也不利於自己的職業發展。可是中國青年卻不是這樣,他們希望安個家安心穩當地過生活,不惜借貸做房奴。當然,這只是一個社會上流傳已久的原因。宋志斌還發現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問題,那就是,這個社會普遍認為,誰有房,誰就是有為青年,沒有房,就沒出息,現在為數不少的女士、以及家長對年輕人的評價標准大抵如此。
可郭棟材卻不以為然。他覺得,每個時代的社會價值標准都會有所不同,為了適應這樣的標准,每個時代都需要有人付出代價,他覺得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樣選擇的人就是那些付出代價的人。
又有什麼辦法呢
宋志斌依舊堅持自己不買房的信念,在同齡人圈子裡他是個另類。盡管大多數人不理解他的想法,但他總在試圖揭穿一個秘密。在研究改革開放的經濟現象時,宋志斌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輿論引導經濟的秘密。
宋志斌向記者例舉他的証據:在上世紀70年代,電話剛剛興起的時候,就有輿論稱,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富裕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標志。所以,在上海即使安一部電話5000多,也有很多人排隊去買。圖的啥?身份,面子,潮流!媒體輿論引導之。現在座機5000元?笑話,白送都未必有人要。
上世紀70年代結婚“三大件”指的是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到了80年代則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漲船高了,更新成電腦、空調和摩托車。如今,結婚“三大件”被默認成房子、車子和票子。每一個時代的商品工業的大發展,都會隨著輿論引導。不引導誰去拼命買彩電,洗衣機,不引導這些海量生產的產品賣給誰?昔日昂貴的電話,冰箱,彩電,現在說起來是不是不值得一提?這裡面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而現在,輿論則在引導大家買房子,時不時制造一些房子稀缺、房子漲價之類的輿論氛圍,於是盡管房價越來越高,人們仍擠破頭地去賣,這跟當年排隊買電話有什麼區別呢?
不過,宋志斌樂觀地認為,房地產的好日子就快結束了。因為,做面粉的,賣魚的,做鞋的,搗鼓蔬菜的,都涌入這個行業,瘋狂買地,瘋狂建房。不爭的事實是,房子越來越多了,按照價值規律,東西多了,就不值錢了。
現在社會獨生子很多,再過10年,最簡單的估計:自己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兩口還有1套房。等再過10年,雙方父母去世,這樣一家就3套房。再過10年,這個父母還會為孩子再買套房嗎?到時候房子還會永遠上漲嗎?大家有房子住了,買房子的人少了,房子就不會漲了。
所以宋志斌認為,房子永遠上漲論,是絕對謬論,照現在的瘋狂速度,用不了20年,甚至15年,房子就悲劇了。
可這樣的結果,郭棟材也不是沒有想過,可是十年、二十年的事對他來說實在太遙遠了,重要的是當下,重要的是,他的父母沒有房子,他不是那個二十年后可以坐享其成的獨生子。年輕人買房,確實透支了短暫的青春和對未來長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還透支了父母的晚年。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對郭棟材來說,他們做房奴,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做房奴而已。
(來源:齊魯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