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表示,我國30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甜頭已經嘗到。在新的起點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讓群眾過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開放。這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有關專家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可謂任重道遠。要想兼顧兩個目標,必須通過深入挖掘釋放改革紅利來實現。
前30年改革紅利在消失
過去30年,中國通過一系列改革發展成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大國和出口大國,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的生活也一天天富裕起來。然而,俗話說“30年河東,30年河西”,前30年中國通過改革釋放出的紅利正在消失,未來30年經濟增長的紅利需要人們重新去探索和挖掘。
“過去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於低勞動力成本、高儲蓄、高投資、高資本形成。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危機和供給沖擊的影響,依靠人口紅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形成的所謂‘投資成本窪地’效應逐步減弱,‘低要素成本’時代一去不返,中國以往的國家盈利模式,在大多數要素價格上漲面前已經發出預警。”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如是分析。
張茉楠認為,今年以來,在內外需求萎縮、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疊加作用下,中國經濟面臨著金融危機以來第二次的增長威脅:投資、消費、出口同步回落,供給端與需求端同步趨緊。企業利潤率、財政收入、工業生產、出口訂單等全面下滑。她表示,一直靠低價格補貼全球化紅利的中國正走上一條要素價值重估的調整之路,中國必須超越低成本優勢才能真正挖掘經濟增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