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可使經濟維持8%增長
專家指出,中國經濟如今面臨著低成本增長模式難以維持、出口發動機減速、消費馬車尚未啟動、投資驅動型經濟走到盡頭等困境,要想繼續前進,必需對改革紅利提出更大要求。李克強指出:“結構調整中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把穩增長與調結構、抓改革結合起來,可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可持續性。”
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區副主席哈繼銘認為,從中長期看,改革開放是未來中國最大的紅利,這要求提高效率,實現要素價格的市場化,還需要收入分配的改革,促進低收入地區更高水平的增長,更多發展服務業。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兼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分析說,如果能獲得改革紅利,至少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維持8%的增長應該沒問題。
“當中國低成本優勢和廉價資本紅利不再的時候,中國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積累、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化解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加快從價值鏈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張茉楠認為,告別經濟低效增長的模式將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持久性挑戰。
調整利益結構引導改革深入
專家指出,未來改革需實現三個由外向內的重大調整和轉變。張茉楠表示,一是外延型經濟增長向內涵型經濟增長的轉變。過分依賴增加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持續,中國需要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加速人力資本形成、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對經濟增長的溢出作用。二是由外向型經濟增長向內需型經濟增長轉變。如今,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主要供給方,正面臨著外部需求不足的問題,這種趨勢倒逼中國發展驅動轉向內需。三是由主要依賴國際資本向培育壯大本土資本轉變。
張茉楠認為,新一輪改革重點首先必須打破資源壟斷和權力循環,把經濟公平、社會公平擺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其次,要想把改革引向深入,必須對中國已有的利益結構做出調整,這勢必要對存量進行改革。第三,政府不能替代市場,市場也不能替代政府,既要打破壟斷資源,減少市場扭曲和負的外部性,更要減少政府行為的盲目性,降低改革的風險與成本。最后,改革還要落實到行動。中國經濟改革必須“頂層設計”才能“綱舉目張”。唯有通過上下互動,以及底層的不斷試錯,逐步積累經驗才可能真正激發出改革和創造的活力,並找到適合於自身的改革模式和范本。(羅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