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羅陽已走情無盡 自強是最好的送行(圖)--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時事觀察

解放軍報:羅陽已走情無盡 自強是最好的送行(圖)

■ 辛士紅

2012年11月30日08:59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2012年11月29日,各界人士在沈陽回龍崗殯儀館參加羅陽同志的追悼會。
攝影:新華社記者  楊青
2012年11月29日,各界人士在沈陽回龍崗殯儀館參加羅陽同志的追悼會。
攝影:新華社記者  楊青

原標題:自強是最好的送行

當殲-15在海天間完美地起落,當“航母Style”走紅中國,羅陽卻倒下了。

天妒英才,令人扼腕。哀悼、痛惜的淚水,早已在網上網下匯聚成河。我們為羅陽自豪,是他帶領著團隊讓殲-15實現從陸到海的飛躍﹔我們向羅陽致敬,是他讓我們對人民軍隊和祖國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和期待。

“國有重器,以命鑄之”。在國防科技戰線乃至攸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各個領域,有著無數像羅陽這樣埋頭干事、不計名利的“國家脊梁”。正是他們的殫精竭慮,才有“兩彈一星”的橫空出世、神舟飛天的夢想成真、“蛟龍”潛海的科技奇跡,也正是他們讓國家挺直了腰杆,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力。

國民有信心,國家才有未來﹔國民肯自強,國家才有力量。楊振寧在論及自己的人生經歷時,坦承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不是獲諾貝爾獎,而是“幫助克服了中國人覺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他自信地預言:未來中國完全有可能成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

這種自信和自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當年陳賡問錢學森:“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干?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羅陽以“真抓實干”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生奉行“重要工作不分身、關鍵時刻不分心、重大節點不分神”的原則,用透支生命的方式為航母事業搶時間、趕速度,最終累倒在崗位上。

羅陽的報國情懷,與郭永懷、蔣筑英等科學家是多麼相似。在他們身上,讓我們感受到羅陽絕不是個例,而是無數優秀科技人員的代表﹔絕不是劃過天際的流星,而是照耀蒼穹的恆星。

今天,科技把世界連成了一個“地球村”,但某些大國對核心技術的封鎖管控卻越來越嚴。在科技強國和科技強軍的征程上,我們應培育自信的底氣、自強的勇氣和自力更生的豪氣,羅陽和他的團隊打造出具有中國氣魄的殲-15,這再次証明了中國人民是有能力和創新精神的。

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寫道:“羅陽走了,把思考留下:多元時代,個人選擇、個性表達無可指責,但總有些價值需要堅守,如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瀟洒的看客心態,精致的利益權衡,換不來美麗中國。”

人已走,情無盡。讓我們像羅陽一樣追求,像羅陽一樣拼搏,像羅陽一樣奉獻,用自強的行動為他送行。

(《解放軍報》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第03版:國內新聞)

分享到:
(責任編輯:楊鐵虎)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