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幕海天——送別中國航母艦載機殲-15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圖)--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綜合報道

謝幕海天——送別中國航母艦載機殲-15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圖)

2012年11月30日04:12    來源:新華社    手機看新聞
2012年11月29日,各界人士在沈陽回龍崗殯儀館參加羅陽同志的追悼會。
攝影:新華社記者  楊青
2012年11月29日,各界人士在沈陽回龍崗殯儀館參加羅陽同志的追悼會。
攝影:新華社記者  楊青

新華社沈陽11月29日電   (記者 呼濤、王振宏、初杭)29日10時整,在“中國殲擊機搖籃”,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一萬五千名員工默哀一分鐘,用在工作崗位上的堅守告慰羅陽。

此刻,在沈陽回龍崗革命公墓,這位中國航母艦載機殲-15研制現場總指揮靜臥鮮花叢中。

“‘才見霓虹君已去,英雄謝幕海天間’。”追悼會上,中航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林左鳴在悼詞中說,羅陽留下的可貴精神,將化作堅不可摧的海天長城。

軍人、干部、工人、市民……數千人冒著在寒風趕來,隻為看羅陽最后一眼。人們高舉“羅總,我們懷念您!”“羅總一路走好”的橫幅,默默表達著哀思和敬意。

在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沈陽,羅陽的“航空報國”夢想從這裡起航,三十年,一路堅守。

十七天前,他從珠海航展返回,過家門而不入,直奔“遼寧號”航母參與艦載機起降試驗,近距離觀看、記錄殲-15著艦起降。

六天前,他給妻子王希利打電話,“試驗成功了,所有任務都完成了”。十幾個小時后,他拖著緩慢的步伐出現在凱旋隊伍的最末尾,微笑著與每個員工握手——慶功會就要開場,羅陽留給很多人的記憶卻停留在了這一刻。

“回去路上,羅陽身體難受,請我代替參加慶功會。回到房間,他就將按胸口橫躺在床上,”沈飛黨委書記謝根華說,他們趕緊將羅陽送往僅幾公裡外的醫院。

“距離醫院大門還有100米左右,羅陽就喘不過氣來,醫護人員在醫院門口大廳就做起了急救。搶救持續了三個小時,但最終還是沒有救回來,”謝根華說。

羅陽的同事回憶說,“可能是因為艦載機試驗成功,去世時他表情安詳。”

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孟軍說,隻有親身經歷,你才能體驗在航母上實驗艦載機的巨大壓力。

艦載機起降航母被比作“刀尖上的舞蹈”。羅陽作為項目研制的現場總指揮,中航工業參研人員參與了這場凌厲的演出。

“殲-15起飛時巨大的轟鳴聲,震得人心臟難以承受,羅陽堅持記錄每批架次起降,沒有放過任何一批次飛機的觸艦、復飛等動作,”孟軍說,羅陽觀看點離飛機最近距離不超過20米。

羅陽生前既不喜歡喝酒也不抽煙,只是人到中年以后血壓、血脂有些偏高。擔任領導工作后,羅陽很少有時間陪家人,工作忙的時候,他早晨6點多鐘就上班,常常到后半夜才回家。女兒參加高考時,羅陽才罕見地請了半天假陪她。

“羅陽,我知道,這些天來你太累了!”妻子王希利的話語,讓身邊人不禁落淚。身為醫生,她卻再也喚不醒深愛的丈夫。

“羅陽跟你走了,你怎麼不把他帶回來?”羅陽的夫人拉著殲-15艦載機總設計師孫聰的手,淚如雨下。

這些天,孫聰也“滿腦子都是羅陽”。他說,“首飛成功后,其他人都去慶祝勝利了,羅陽拉著我坐在艦艇的樓梯上聊沈飛的未來,聊縮短新技術投產時間,一直到晚上九點多……可是,他那時為啥不找醫生,艦上是有醫療條件的。”

他不知道,在羅陽心中,“航空報國”最重。

“以羅陽當年的高考成績,完全可以報考清華、北大,但他堅持選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羅陽的高中物理老師許定璜說,在高中時代就鐘情航空的羅陽在1978年高考時物理考了95分,是當時武漢?口區的物理第一名。

1982年從北航畢業后,羅陽從飛機設計師一路成長為沈飛董事長、總經理,這個曾經的體育委員、排球隊主力、400米跑冠軍卻再也沒有時間去放鬆、享受體育。

三十年間,羅陽和同伴們也經歷過中國航空工業的低谷。“80年代,沈飛最困難的時候一年隻有四架飛機訂單,隻能軍轉民,生產洗衣機、電冰箱。我們這些年輕人一個月隻有幾十塊錢工資,”孫聰說,許多人都南下深圳賺錢去了,有夢想、堅持下來的這批人終於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

“飛機在我們眼裡,就跟孩子一樣,”孫聰說,羅陽總說,我們干了這件事,總不能半途而廢。

中國的航空人是個讓外界感覺神秘的群體。有航空人說,從社會和市場的觀點看,這個群體好像“很傻,很奇怪,甚至不可理解”。

“羅陽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著中國航空人這個特定的人群。我們干的是同一個事業,相互影響,相互支撐,”中航航空電子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盧廣山說,無論遇到什麼挑戰,“航空報國”的朴素精神支撐著航空人走得更遠。

“航空報國的理想,必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支撐,隻有激情不可以持續三十年,”盧廣山說,再遠大的理想也要有現實做鋪墊,航空人就是在攻克一個個項目中一步步切近這個國家的航空夢想。

今年8月“遼寧艦”入列時,海外媒體預計中國艦載機成功應用至少需要1年半,中國人僅用2個多月就成功實現了最為關鍵的起降試驗。這一奇跡背后,是像羅陽這樣千千萬萬航空人的不懈努力。

“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於祖國的人,”林左鳴說,航空人要化悲痛為力量,完成羅陽未竟事業,為中國航空工業做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責任編輯:楊鐵虎)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