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昨天(28日)發布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引發輿論關注。這份報告旨在從財稅視角設計一套住房保障政策框架,其中特別提出“實施差異化房產稅,對家庭人均用房超過40平米部分征收高稅率房產稅”。消息一出,引發社會輿論爭議。
這份報告認為:當前中國住房市場結構性矛盾凸顯,高房價超過居民支付能力。提出中長期內應當“保障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群擁有可支付的、合理、適宜的居住空間”。
具體說來,建議對保有環節實施差異化房產稅:城鎮居民人均用房超過40平米的部分,無論產權性質,均按估價征高收稅率房產稅,新上市的商品房和現有存量房納入計稅范圍。報告撰寫人蔣震說,所涉及的觀點屬於學術建議,不代表任何政策信號和傾向。
蔣震:考慮根據我們現在城市化和收入水平,很多東西需要細化。比如,免稅面積確定,需要根據目前人均佔有住房面積等一些標准。提供了一些視角,我們的報告是建議式改革嘛。
盡管是建議性報告,但消息仍然在網絡、微博上引發廣泛熱議。尤其是40平米的“標准線”成了爭議焦點。
北京的魏小姐兩年前貸款買了房,對持幣待購的等待和還貸款的艱辛深有體會。她認為,用簡單量化的稅收杠杆調控資源,絕對不可取。
魏小姐:我們家人均面積超過40,但並不意味著我是富人。人均面積只是一個指標,還有房子位置、品質等等很多。很多當地人,人均面積過了,他們可能連工作都沒有,這樣一個很簡單的標准就不科學。
山西的李先生提出質疑,這種征收方式更多地是給工薪族帶來負擔。
李先生:老盯著工薪階層這點房子,根本沒必要。本身就靠工資活日子的,弄個房子還著貸,物價又漲,還要養孩子。對富人,你征40?征400平,他們也覺得無所謂。我倒覺得是綜合考慮個人財產稅的問題,而不是緊盯著房產稅。
新婚燕爾的朱先生到認為這是好事兒,但隨后一想,諸多實施細節讓他心裡沒了底。
朱先生:其實覺得是好事兒。但仔細一想,比如我和我媳婦,買房時候為了以后三口之家准備的,現在相當於我們倆平均就超過這個限度了,但以后孩子生下來,三人就達標。現在這情況,我就得交稅。持保留意見吧。
重慶、上海先后於2011年1月試點開征房產稅:重慶稅率為0.5%到1.2%﹔上海稅率為0.6%,人均起征面積為60平米。從目前的實施效果看,無論是控房價還是調節地方稅收結構,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指出,一方面由於限購政策,讓房產稅實施范圍和效果受到限制﹔從實施中的問題看,未來房產稅起征點劃分更需要慎重。
劉桓:上海和重慶試點都是60平米,你現在定位40平米開征。從感情上和經濟負擔上,都有很大的阻礙,要根據不同地區和收入人群做反復試點。不能輕易下結論。
(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