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開資料顯示,作為第一大奢侈集團、擁有LV、Celine、Fendi、MarcJacobs、Dior等品牌的LVMH集團,其在大陸地區電商策略還是處於觀望之中,其部分海外地區已開設在線銷售平台,而集團旗下中端化妝品牌貝玲妃(Benefit)曾入駐天貓試水,但隨后已經撤出,旗下品牌均未有任何的授權計劃。而第二大奢侈集團、擁有江詩丹頓(VacheronConstantin)、卡地亞(Cartier)、萬寶龍(Montblanc)等品牌的歷峰集團,目前在大陸地區也未直接為品牌開設網銷平台,但對電商持積極肯定態度。2011年收購英國著名奢侈品網站Net-a-porter布局電商,而Net-a-porter於2012年3月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目前旗下品牌同樣沒有授權的計劃。
更有奢侈品業內人士透露,一般消費者熟悉的奢侈品牌中,PPR集團的Gucci已經明確表示將不參與電商授權,而Armani、Marni、Bally等品牌則選擇通過官方網站在華開通在線商店的方式進入大陸電商市場,其網站上有中文的產品說明頁面及包含稅收的中文標價,也提供直接寄送商品至大陸地區的服務。另外Burberry等則由品牌自己主導建立。
調查
貨源到底來自哪兒?
既然不是通過正規品牌授權,那擺在奢侈品電商貨架上數以萬計的各種奢侈品來自何方呢?對此記者進行了專門的採訪調查。
渠道一:海外渠道
由於產品型號差異、售后自理,可能被認定為“假貨”
“國內奢侈品電商的進貨渠道一般有三種,而最常見的就是國外買手批量購買,然后通過報關的手續進口到國內再進行銷售,奢侈品電商就賺取買賣之間的差價獲利。”就職於國內某奢侈品電商的莫小姐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如是分析。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主要的奢侈品電商其貨源90%以上都採取了這種渠道。作為唯品會的創始人,沈亞和洪曉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當年他倆去歐洲採貨,下的都是百萬級別的訂單,有的品牌代理商還以為這二位是去掃貨的,直感嘆“中國人真有錢”。而在華南電商圈內也流傳著一個段子,指某奢侈品電商創始人的夫人,就長期“盤踞”在國外的奧特萊斯等的特價場,成為半職業買手。
“國外的奢侈品牌一般會通過奧特萊斯等的渠道,將過季的款式和商品進行低價的銷售,其折扣可以達到2-3折甚至更低,奢侈品電商們獲取的利潤還是非常可觀的。但是通過海外渠道進貨,雖然將奢侈品做成了‘白菜價’,同時要面對進貨時間較長、質量與售后服務難以保証的局面。”莫小姐特別指出,通過海外渠道進貨雖然產品的真偽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証,但是在售后服務方面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由於並非通過國內代理銷售的產品,國內的代理商大多數並不會對產品提供應有的服務,而對於奢侈品而言,價格中所體現的價值很大程度就是出自於售后服務的層面的。”
有電商業界人士則表示,雖然是通過國外正規渠道購買到的產品,但是由於存在於國內的產品型號的細節方面的差異,甚至由於渠道的不同,也有可能在一些鑒定的過程中被認定為“假貨”,“到底是真‘假’還是假‘假’,則要看消費者怎麼去判斷了。”
本報記者從各大奢侈品電商了解到,目前通過海外渠道進貨的奢侈品其銷售和售后主要都是奢侈品電商自己負責,例如大多數的名牌手表,在奢侈品電商中都明文要求其維修售后需要直接寄回電商,而並非到相應品牌的售后,這也導致了眾多的消費者紛爭的產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