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展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狗街鎮團委書記保光偉和同事近期都在集鎮上拜訪各家商戶。他們發現,摩托車是農村青年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由於地理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摩托車常常發生損壞,隻能送回買車的地方修理。因此,銷售摩托車的商鋪裡常常聚集著買車和修車的青年。於是,保光偉他們就在一家摩托車商鋪建立了團組織。
“這是一個很好的建團載體,把愛好摩托車的青年聚在了一起,這一模式可推廣到家電銷售、家具銷售、農機銷售等商戶。”保光偉說。
雲南是個農業大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978.6萬人,佔總人口的65.78%。農村青年數量龐大,但存在著農村人口分布地域不均衡、鎮區的青年聚集不多、各鄉鎮差異大等現狀。
為在現有條件下推動全省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團雲南省委提出:“鎮區聚集程度較高的鄉鎮,建設的重點放在鎮區﹔鎮區聚集程度較低的鄉鎮,在全鄉鎮范圍內開展,做到‘應建盡建’”。團省委書記班子成員先后深入玉溪、昆明、文山、昭通等地,了解當地鄉鎮共青團工作現狀,科學制定工作目標。同時,在雲南省委領導的重視和關心下,團省委多次與省財政廳就鄉鎮團委工作經費有關事宜進行溝通,努力推動鄉鎮團委每年兩萬元工作經費的落實。
與此同時,團省委還編發了《雲南省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工作問答》,其中設計了49個問題,對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的各項工作作了深入淺出的回答,使基層團干部能很快掌握工作方法、制定工作目標。目前,全省所有縣級團委都已啟動工作,顯示了縣級團委在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工作中承擔的統籌協調的重要職能,全省已建成500多個鄉鎮直屬團組織。
團昆明市委用15天的時間完成了全市鄉鎮的摸底調查,並多次與各縣區黨政主要領導商談,為縣區團委的“大團委”建設工作尋求黨政部門最大限度的支持。在找准了薄弱點和著力點后,團昆明市委決定拓寬實體化“大團委”建設的路徑,打破傳統建團模式,靈活建設鄉鎮團組織。
“不少基層團委像跑‘貸免扶補’工作一樣,深入青年宣傳。”團昆明市委一位負責人說,“在摸底調查中發現,一些大學畢業的青年回鄉創業,往往缺少創業資金。當地團委在走訪時,幫助他們申請‘貸免扶補’,推薦創業導師,與他們交朋友,之后再同他們談建立團組織,效果很好。”
此外,各縣區團委還依托涉農組織,實現團的建設與青年致富發展相結合﹔針對各類工業園區發展迅速的實際,採用單獨、挂靠、聯合等方式,依托本區域內的民營企業、國有及非國有控股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兩新”組織等經濟組織建團﹔把握虛擬網絡性組織的本質性功能和網絡中組織成員的內在一致性,按照青年的興趣愛好、集聚聯絡、成長發展等特點,通過QQ群、論壇、微博等載體,建立網絡團組織。
團大理州委通過調查,掌握了全州35歲以下的青年在生產經營、務農、鄉鎮務工經商、外出務工等方面的數據后,區分壩區鄉鎮、山區鄉鎮建團。壩區鄉鎮“大團委”建設重點放在企業、集市和其他社會組織﹔山區鄉鎮“大團委”建設重點則放在種植業、養殖業及專業合作組織。團大理州委採取先易后難的方式進行,在條件成熟的大學生村官、創業青年、興趣組、文藝隊等群體以及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居住區及行政事業系統內新建鄉鎮直屬團組織。為此,團州委拿出30萬元工作經費,補助每個縣市工作經費1萬元,並實行以獎代補,每新建1個團組織給予獎勵100元,超計劃新建1個團組織給予獎勵500元工作經費,使工作得到了有力推進。
昭通市永善縣交通閉塞、自然條件差,大部分鄉鎮沒有規模以上企業甚至沒有企業。為此,團縣委對青年進行了歸類建團,有企業的鄉鎮以企業為單位建團,鄉鎮或者村的個體工商戶,按照餐飲業、服裝業、家電業、農副產品業、運輸業等行業分類建團﹔同時與招商引資項目相結合,積極向招商引資進來的項目、公司推薦優秀青年就業,同時建立團組織﹔此外,還組建了網上團組織“黃華鎮在外就讀大學生QQ群團支部”、“苗圃資助大學生QQ群團支部”等。
位於曲靖市南部的陸良縣,是雲南省第一大高原平壩,素有滇東糧倉的美譽,各鄉鎮種養殖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社、規模以下非公企業相對較多。團縣委把第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放在打造示范點上,在芳華鎮綠源康養殖產業專業合作社、小百戶鎮天花養殖場以及中樞鎮的聖邦大酒店都按照有班子、有活動、有陣地、有制度的“四個有”標准建立了直屬團組織。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