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內需不一定要降儲蓄率--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擴內需不一定要降儲蓄率

2012年11月22日02:43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宏觀大勢

  當前我國儲蓄率有其內在規律,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要求,不宜片面地下一個“過高”的定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公布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經突破了18萬億元,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

  長期以來,國際上對中國高儲蓄率問題的關注,提醒我們需要認清中國儲蓄率特征事實的重要性。

  我國經濟保持了近三十年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較大改善,居民儲蓄的持續增長就是一個明顯的表現。但毋庸置疑,高儲蓄的出現也反映了目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問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金融發展水平滯后、性別比例失衡、政府和企業收入增加、房價快速上漲等因素均導致了中國儲蓄率高企。

  不過,當前我國儲蓄率有其內在規律,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要求,不宜片面地下一個“過高”的定義。

  首先,儲蓄率高低並無標准。國際間比較必須建立在同樣的統計口徑下,而這個前提本身不具備。儲蓄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變化,能否處於優化狀態,關鍵要看其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如從生命周期角度看,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后,儲蓄必然隨老齡化而增加。

  其次,現有儲蓄率統計中存在“水分”。這個“水分”是指,儲蓄超常增長,受到非真實儲蓄因素的影響很大。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儲蓄超額增加額中,相當一部分是經營性集團消費基金,是對公存款,即所謂“公款私存”。尤其是近年來一些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違規將預算外資金、銷貨款、財政性存款、各種罰沒款以個人名義開立賬戶轉為儲蓄存款。也有一些金融機構的儲蓄人員為完成吸儲任務,將開戶單位的公款用私人的名義存在儲蓄賬戶上。有專家分析,目前公款私存大約佔全部存款的20%。

  綜上,我們對待高儲蓄應該有一個冷靜、正確的態度。既不能對高儲蓄帶來的失衡掉以輕心也不必談“高”色變。我們的目標,應是建立一種改進了的協調公共經濟與私人經濟均衡發展的機制,而不是一味對高儲蓄率喊打。

  一是關注增量儲蓄變化。十八大提出了“至2020年將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偉目標。我國經濟仍處高速增長之中,並從歷史、通脹、M2發行規模來看,至2020年實現居民收入倍增並不困難。但倍增后的收入不一定會轉化為消費。要降低增量收入的邊際儲蓄傾向,必然需要一系列深層次的配套性改革。

  二是引導現有消費結構變化。我國將房地產推升至“支柱性產業”,雖在一段時間內支撐了GDP的高增長,但過高的房價也令民眾的消費結構被嚴重扭曲。實施消費戰略轉移就必須停止那些不具有價值創造、不提高投資收益的“形象工程”,加強對政府和企業投資效果的考評,把社會資金引向回報率最高的行業和公司,加大對提升和優化消費機構有顯著作用的產品的生產性投資。

  三是巨額居民儲蓄的存在為我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流動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蝕著居民的財富水平。提高居民資本性收益應是短期政策的重中之重。

  □史晨昱(北京 學者)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