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要求31個省區市年底前因地制宜出台異地高考具體政策,解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問題。截至目前,山東、福建、上海等15個省份已明確表態,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具體方案最遲將於年底前公布。江蘇、安徽等省份明確異地高考在2013年執行。
高考改革牽扯到戶籍、教育資源等諸多問題,這樣的探索將產生什麼效應?異地高考如何穩步前行?
黑龍江率先實行“異地考”
11月初,黑龍江省率先推出異地高考方案,規定“合法職業和穩定住所(含租賃)”、學生“連續就讀3年”等,放開了戶籍限制,未提及“繳納社會保險”等“城市條件”,被認為是寬鬆的“門檻”。
“裹足不前會影響考生。”黑龍江省招考辦副主任車行全2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時說,考慮到進城務工家長工作和生活困難,資格認定條件中,規定了合法職業而非固定職業,穩定住所可以包括租賃等,學生連續3年在黑龍江省就讀,而非4年或更長。從11月5日高考報名開始到目前,黑龍江有189名符合條件的異地考生報名。車行全說,報考人數並沒有公眾想象的那麼多。相比之下,與動輒面臨數百萬考生的大省,壓力不盡相同。
不僅實行“異地考”,同時推進“異地錄”。車行全表示,“我們承諾,凡是符合黑龍江省報名條件並在當地參加高考的,都享受和本地考生相同的錄取權益。”
京滬津等“高考窪地”較為謹慎
按照有關部門部署,各省區市在11月16日之前將異地高考相關方案報送教育部,尚未出台方案的,要報送進度安排。教育部還將在20日左右會同發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等部委聽取部分省份的匯報。異地高考改革開始提速。
但由於教育資源不均衡、高校招生計劃指標投放不均,異地高考將使京、津、滬等地區考生受到較大影響。19日晚記者在北京市一些名校周邊進行了隨機採訪,受訪人士擔心異地生源在京參加高考會數量激增,帶來新的問題。
因此,北京、上海、天津等“高考窪地”的異地高考方案顯得較為謹慎。此前,上海提出擬採用積分制,綜合考慮外來務工者職業情況與其隨遷子女的就讀年限。天津提出家長要有合法穩定職業、住所並依法納稅、上繳社保,且隨遷子女就學達一定年限,但具體辦法尚未正式公布。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分析
防止高考移民,改革推進是關鍵
江蘇省啟東中學校長王生說,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一詞前面取消了“義務”二字,意味著今后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乃至高等教育階段的大門,都要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敞開,異地高考是大勢所趨,但要謹慎前行。
“異地高考”大門打開后,如何防范權力尋租、打“擦邊球”,是方案設計的一個關鍵點。前幾年就有這樣的消息,有人利用權力幫助利益相關人移民到錄取率較高的省份,或把戶口遷移到親戚朋友處,出現了鑽空子行為。
車行全認為,要在“雙刃劍”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改革推進是關鍵。同一年高考報名和錄取,有的省份實行,有的省份不實行,也會造成不公平。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表示,方案出台要協調發改、公安、人社等多個部門,需要共同商討認定會簽,盡管目前在江蘇的外省籍考生沒有趕上報名,但待年底前方案出台后,將組織符合條件考生補報。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建議,對進城務工人員的資格認定應當和隨遷子女年限基本接軌,社會保險不應獨立作為資格認定必要條件。對於一般省份,隨遷子女至高中畢業應在當地連續就讀3年以上,而對於京滬等務工人員較集中地區,可考慮增加到4年。
防止高考移民,要疏堵結合。王生說,應注意到異地高考仍是“有條件准入”“不完全放開”,盡快出台認定高考移民的標准,有針對地防范高考移民、投機鑽營的情況。
新華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