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明確了我國 公共外交的新目標(上)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扎實推進公共和人文外交,維護我國海外合法權益。這是在中國綜合國力於世界舞台迅速崛起的時代背景下,正視中國與世界關系歷史性變化的戰略選擇,更是對中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集中體現。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扎實推進公共和人文外交,維護我國海外合法權益。這是在中國綜合國力於世界舞台迅速崛起的時代背景下,正視中國與世界關系歷史性變化的戰略選擇,更是對中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集中體現。
在全球化的時代,軟實力對國家的興衰更加重要。一個國家的強弱,不在於船堅炮利,而取決於其政治制度、社會精神、核心價值觀及其國際吸引力。全球化解放了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哪裡對生產要素具有吸引力,生產要素就會往哪裡聚集,哪裡就會隨之實現國力迅速增長。
近年來,相比硬實力的快速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建設仍然相對滯后。國際上對中國的不了解、誤解和成見、偏見仍然普遍存在,西方有些人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心態矛盾復雜,心存疑慮戒心,甚至戴著“有色眼鏡”觀察、評估中國,有的西方媒體也不時炒作“中國威脅論”等負面論調。更有的西方國家出於其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的考慮,在他們把持的媒體上加大了對中國的負面報道,企圖混淆視聽,從戰略角度對中國實施和平演變、“西化”和“分化”的圖謀,遏制和打壓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這不僅損害了我國的國際形象,也給對外交往帶來不少消極影響。
當前,我國國內媒體、公眾對外交事務的參與度和關注度不斷提高,作用和影響正在增大,在對我國外交工作形成有力支持與配合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夠冷靜、不夠理性的聲音和行動。作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角色,中國對這些形形色色的聲音和行動不可能置之不理,必須作出回應。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國際關系軟化和泛化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回應軟實力領域的挑戰,營造中國和平發展有利的國際環境,牢牢把握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已經成為中國崛起方略的新課題。黨的十八大強調加強公共與人文外交,可謂抓住了中國下一步發展的關鍵,為中國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在過去,很多人誤將公共外交等同於對外宣傳,認為要提升國家形象,改進公共和人文外交,需要開通向世界傳播的媒體渠道,比如開播中國網絡電視台、構建華文媒體聯盟、創辦外文媒體、推動CCTV衛星信號在世界各地落地等。誠然,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會受到媒體技術因素的影響,比如對外傳播力度不夠、語言障礙、在國際議題的設置上缺乏主動性等等,但根本上並不取決於媒體。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是,盡管美國掌握著全世界最龐大的媒體機器,在2001年以來對中東—波斯灣地區明顯加大了媒體傳播的投入,但2001年以來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卻迅速上升,美國在該地區的軟實力受到重大損傷。
事實上,塑造一個真實的國家形象,不是靠掩飾、包裝,也不是夸大或者低估,而是要准確告訴世界中國是什麼、為什麼如此、未來如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鑄造中國國家形象,需要挺直腰杆,大大方方地向世界介紹中國,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為依托,順應時代潮流,掀起中國文化建設的高潮,不斷為軟實力注入嶄新的時代精神,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換言之,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品味和文明程度提高的產物,隻有從根本上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才能真正塑造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
作者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