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一場籌備多日的會議在市民中心內召開,來自深圳市發改委、財政委、規劃國土委、水務局和城管局等多部門負責人與市領導一起聽取了深圳市人居委所作的深圳市總體環境形勢分析報告。這是市政府首次召開的環境形勢分析會,此前還從未召開過。
會上,市長許勤在聽取匯報后鄭重表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同樣重要,環境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支撐。深圳絕不會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對城市長遠發展負責,對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位居民負責!”
力爭全年空氣優良天數360天
深圳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早在2009年的“地方大部制改革”中就可見一斑,由原市環保局轉變而來的市人居環境委員會,成為僅有的7個委員會之一,被看作是該次機構改革中的亮點。
“最初我們還心有疑慮,搞不清市裡是不是在削弱環保局的職能。后來弄清楚了,由市人居委負責全市人居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統籌協調責任,要對口聯系多個部門。”回憶起三年前那場改革和搬家,市人居委的一位官員認為,大部制改革后,深圳的環保部門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強化了職能和地位。
深圳建市三十余年以來,一直以綠樹成蔭、環境優美而著稱,先后獲得“國家首批環保模范城”、“中國人居環境獎”等稱號。去年夏季在深召開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各國賓客雲集,成為深圳環境成果集中展示、接受檢閱的最佳時機。
盡管大運會已過去一年,但隻要深圳的天空出現碧空如洗的情景,市民就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又回到大運會了。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8月1日至24日,深圳環境空氣污染平均指數為“24”,遠低於“50”這個國家標准“優”的指數上限。污染指數僅為往年同期一半左右,空氣質量為近十年來同期最好水平,這段時間,深圳大氣能見度極佳,平均能見度為26.5公裡,而以往隻有9公裡左右。
大運會時的好天氣,除了天公作美之外,還有如發動市民自動申報停駛、在全市范圍限行黃標車、210個建筑工地全面停工等臨時措施發揮的效果。但市人居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僅靠臨時措施難以為繼,關鍵還是近幾年深圳採取的一系列治理空氣污染的長效舉措,才使得深圳在經濟高速發展,尤其是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200萬大關,僅次於北京的情況下(機動車尾氣已代替工業廢氣,成為深圳最主要大氣污染源,污染貢獻率高達70%),空氣質量仍保持穩定水平,甚至有所好轉。
如何在后大運時代延續大運時的環境成果,關乎市民切身感受。為此,今年被確定為深圳“環境質量提升年”和“環境建設年”,全年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目標被定在了360天。而推廣新能源汽車、研究制定私家車停駛獎勵、公務車停車費定額管理、提高非居住區停車收費標准、交通擁擠收費等政策措施均被提上了日程。
用“低碳”打造GDP新內涵
環境保護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天更藍只是市民直觀感受的一個方面,它還涉及水環境治理、機動車尾氣治理、噪聲治理、廢棄物處理、重金屬污染治理、綠色建筑推廣、生態系統修復、推廣清潔能源、淘汰落后產能等諸多方面。這也意味著,深圳人對綠色、低碳的追求,還蘊含著這個城市對城市發展質量、經濟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生活環境越來越美好的不懈追求。
時至今日,深圳的GDP總量破萬億元並不值得引以為傲,真正能體現深圳經濟發展質量的,是單位面積GDP產出、單位GDP能耗水耗等,這也被視為深圳的GDP新內涵。
據統計,去年深圳GDP突破1.1萬億元,折算到這片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裡GDP超過了5億元,多年來始終位列內地城市之首。這些數字折算成節能減排的成績單,則是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煙塵排放強度分別下降到2.328噸/萬元、0.230千克/萬元、0.190千克/萬元、0.025千克/萬元,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深圳多年來在打造新興產業方面推出的產業政策。隨著深圳各種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再輔之以政府的強力引導,目前,低端產能正在陸續向外遷移,佔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趨勢,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和文化產業等佔GDP的比重與日俱增。
近幾年來,繼文化產業被深圳列為第四大支柱產業后,互聯網、生物制藥、新能源又先后被列為未來重點培育的戰略支柱產業。這些措施終將推動深圳的轉型升級,實現真正的“寸土寸金”,也將讓深圳的發展真正走上科學發展、綠色低碳的道路。
官民互動共建綠色之城
今年9月21日晚,一群企業家齊聚觀瀾湖,共同參與了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發起成立的南方綠色公益聯盟。聯盟成立儀式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張東明表示,雖然大運會已經過去,但大運精神仍然在發酵,其中倡導綠色、環保、低碳就是大運精神的重要方面。
五洲龍汽車是深圳一家生產清潔能源汽車的行業龍頭企業,作為大運會綠色火炬手的該公司總經理張景新則呼吁在場的企業家,成為南方綠色聯盟成員后,企業家們應更加自發地倡導綠色生活,踐行綠色公益行動。
事實上,類似的活動持續不斷地在深圳舉辦著。近日,市供電局的部分工作人員便不停地聯絡參加該局“節電家庭大賽”的報名家庭。市供電局新聞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說:“作為供電企業,按理說應該是希望用戶用的電越多越好,但我們更希望用戶能夠將能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綠色文明的踐行隻有實現官方與民間的良性互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據市人居委介紹,多年以來,在官方推動的“綠色出行”、“市民環保獎”等環保活動的影響下,目前全市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商場等各種“綠色”單位達959家,其中綠色低碳教育在中小學環境教育普及率達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