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大部制改革--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

六问大部制改革

中国报道杂志社记者 董彦 孙玲 王哲

2013年04月16日10:50        手机看新闻

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出台受到了代表和委员们的广泛关注。与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相比,这次精简和整合的机构力度更大,大交通、大社会、大卫生的格局基本形成,大文化、大能源、大市场监管有了重大推进。当然,在全社会公众的热烈讨论中,也不乏对这次机构调整过程可能带来的系列问题存在担忧。对此,《中国报道》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官员,希望就大部制改革中的重大难点问题,为读者提供多维度的分析和解答。

问题一:国务院机构改革将铁道部部分职责划到交通运输部,并组建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这对铁路贷款和铁路债券的信用状况是否会产生影响?

张建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铁路发行主体发生变更后,后续将有大量工作需要协调。此外,整个铁道系统有员工近200万人,这其中涉及养老金以及银行在铁道系统发行的信用卡等问题,因此铁道系统的行政改革必须要操作好,确保金融市场稳定。

刘士余(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根据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铁道部政企分开,原来由商业银行向铁道部发放的贷款、铁道部发行的债券以及铁道部下属企业从商业银行拿到的贷款都由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继承。国家对铁道部原来贷款或债券等各项支持措施和支持政策不变,所以说商业银行对铁路总公司的贷款,各类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债券不会因为铁道部的改革而改变信用状况。下一步,国家将会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支持铁路建设、支持铁路的投资和融资。

问题二: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将会对百姓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王峰(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一说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似乎都认为是体制造成的。事实上,这中间是有环节的,体制解决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怎么来管则要靠一系列的政策来体现。有了这些政策还不行,谁来执行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这就和我们的工作作风结合在一起了。所以说,对政府来讲,一方面转变职能,理清政府和市场、社会、公民之间的权界关系;另一方面,再好的机构,再好的职能配置,最终都要靠我们广大的公务员一点一点去落实、去执行,所以说如何转变工作作风,如何进一步调整我们的政策,这和老百姓接触得更为直接。

曲福田(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市长):机构调整传递鲜明信号:政企分开是政府机构职能转变亮点,职能转变是最大核心。政府应该管什么、市场应该管什么,这个关系在改革中要进一步处理好。减少行政审批,把政府从微观经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强化市场监管,是企业和老百姓共同的呼唤,也是防腐之策。这次提出的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将为企业的设立和生产经营创造更加宽松、便捷的条件,激发创业,激活经济。

薛光林(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光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企业来说,少一个部就少一个庙门,以前我有一个项目,光审批就用了18个月。因此,部委越少、越扁平化,提高办事效率,对国家和企业越是好事。我建议,国家可以成立能源部,将电力、煤炭、石油、矿产等行业整体协调。

问题三:我们怎样保障方案中的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许明金(全国政协委员、深圳香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机构改革是件好事情,但是我更加期待具体细节的出台。放开市场、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是我们民间企业家最关心的事情。比如,现在我想做一些事情,但却不敢出手。对于私营企业来说,政府行政机构就像一个玻璃门,眼难看,事难办,因此改革的细节出台得越早越好。

易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在行政机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既有的铁路贷款和铁路债券问题。铁路建设贷款涉及众多银行,既有全国性银行,也有地方性银行,有大银行,也有小银行,在行政机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将既有的债权债务关系落实好。发债融资一直是铁路建设的重要方式。虽说铁道部门机构将发生变化,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仍处于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有关部门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将既有债权债务关系落实好,使得相关金融机构和投资主体对新机构有稳定预期,这将有利于今后铁路建设继续开展。

问题四:这次改革后,国家发改委的权限进一步加强,“扩权”是否会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峰(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历次改革,国家发改委都是大家议论的焦点,为什么呢?因为它管投资,它的审批事项比较多,按大家的话说就是权力比较集中。发改委的地位和作用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管得过多、过细是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宏观调控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发改委也有进一步加强完善职能的这个任务,也不都是完全下放,该加强的还要加强。比如我们的规划、经济的预测、改革等,都是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给发改委提出的非常现实和紧迫的任务。简政放权是改革,加强也是改革,聚焦到发改委同样如此,一方面要放,一方面该加强的必须加强。特别是我们13亿人口,各地经济发展如此不均衡,宏观调控任务很重,一旦发生比较大的经济波动,靠市场出手能行吗?靠某一个地方调控能行吗?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必须出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有效的手段,使得我们能够持续地、健康地、协调地去发展,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杜鹰(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我屡屡听到发改委权力过于集中的说法,这个可能是今后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我觉得现阶段需要有发改委这样一个机构,从目前的国民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看,有些问题的确需要综合平衡,国务院把一些需要综合平衡的职责放到发改委是现实的客观需要。发改委变成“小国务院”的提法不准确,发改委自身需要改革,对于发改委而言,除了此次机构改革有若干职能划进划出外,更重要的是转变职能。也就是说减少微观管理,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宏观调控,着力点就是“市场能管的,你就不要管;市场管不了的,市场不能管的,你就要管”。大部制改革后,国家发改委的职责需要定机构、定编制、定职能等“三定方案”出来后才能进一步明确。

问题五:这次机构的调整会涉及职责划归和人员安置等问题,在衔接和处理上怎样做才能避免不良影响?

李毅中(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首任部长): 机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调动全行业的积极性来做好这件事。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职能职责的划出划入调整,牵涉到各部门原来的工作,如果配合得好、磨合得好,就比较顺畅,否则改革就很难成功。要注重职能的转换,机构上精简高效,促进内部的快速融合。我本人就是机构改革亲历者, 2008年国家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把工业领域过去五个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合并为一个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制造领域过去一机部到八机部合并组成了一个装备工业司。包括纺织、轻工、食品、医药等部的消费品领域构成了一个消费品工业司。国外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我们是后发优势,要赶上人家,就必须两步并作一步走。“两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这项任务就由当时刚组建的工信部来完成。当时职能的转换,就是把相近的职能资源组合在一起,让宝贵的行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避免、消除或者减少职能的重叠、交叉或者是脱空。五年来,工信部的机构改革在艰难中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助力中国快速走出金融危机。

李小琳(全国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作为电力企业的人员,我希望政府在机构调整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企业的短期需求和长期战略的平衡,所有的项目对接和审核都不因机构的调整而产生影响。另外,希望通过这次调整,国家的能源政策能做到能源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老百姓真正受益。

问题六:如何监督改革是否有效推进?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些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对权力形成有效的约束与监督?

严诚忠(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在任期内,我将留着这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作为人大代表,有责任去监督这次机构改革的推进情况。这次改革方案很好,但在如何监督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改革成效上,并没有明确。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又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要迅速大范围推进,难度巨大,但无论如何,应该有像法律一样的约束力来监督这次改革,确保它尽快落实。每年开人大会议时我都要不断追问改革的推进情况。

李秉记(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汕尾市政协副主席):根据以往机构改革的经验,往往推进就要用上几年时间,而等到改革推进得差不多了,又到了重新开始改革的周期,本来刚形成完整的格局,又要大动干戈,不仅政府部门自己吃不消,老百姓也跟着“被折腾”。这次一定要确保大部制改革在半年内基本推进完成。

蔡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这次机构改革打响了行政体制改革第一役,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方案的特色,体现了权力入笼原则,体现了高效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体现了以职能转变、优化配置为取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的改革必然触及更多既成利益格局,亟待顶层设计先行、加强综合配套。建议成立一个改革综合协调机构,行使全面改革的研究、建议、设计和协调的职能,确认改革的大思路、可行性,统筹改革的各个方面。

本文由《中国报道》杂志独家供稿

中国报道人民网官方微博:http://t.people.com.cn/zhongguobaodao 

分享到:
(责编:仝宗莉、段欣毅)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