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1957年7月5日《人民日報》文章--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要聞快訊

資料:1957年7月5日《人民日報》文章

2015年07月28日08:5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注:1957年7月5日《人民日報》第十一版刊登文章《新人口論》。

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發言 新人口論 馬寅初的書面發言

我國農村過去長期存在著地主和農民的階級矛盾,這個矛盾經過了解放戰爭勝利和土地改革完成,已經解決了。土改之后,農村中發生了新矛盾,這就是個體農民走向資本主義還是走向社會主義的矛盾。經過了幾年來的斗爭和艱苦工作,一九五六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實現了農業合作化,中國農民肯定地走了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兩條道路的矛盾。那麼現在還有沒有矛盾呢?矛盾是有的,除了毛主席所說的人民內部矛盾這一主要矛盾外,我認為人口多,資金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矛盾。過去的矛盾是階級矛盾,現在的矛盾主要的是生產矛盾。

一、我國人口增殖太快

一九五三年的普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普查,普查結果表明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中國人口一共有六億零一百九十三萬八千零三十五人,這是一個靜態的紀錄,如果五三年以后每年都有人口統計數字,這樣就成為動態的人口紀錄。可惜的是這些數字現在沒有,今后必須建立生命統計,登記各個區域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遷入、遷出的人數,這樣才有正確的人口統計。現在一般估計中國人口大概每年增加一千二百萬到一千三百萬,增殖率千分之二十,如果這樣估計下去,三十年后同實際的人口數字一比,就會差之毫厘而失之千裡了。增殖率千分之二十是怎樣得來的呢?一九五三年政府在二十九個大中城市、寧夏全省、其余各省每省選十個縣進行普查,另有三十五個縣隻查一區、兩鎮、五十八個鄉、九個村、共有人口三千零一十八萬人,出生率千分之三十七、死亡率千分之一十七,因此人口增殖率為千分之二十,並且說城市的增殖率高於鄉村﹔上海一地的增殖率是千分之三十九,城鄉平均起來每年增加千分之二十。我很懷疑四年來增殖率是否仍舊是千分之二十呢?普查的數字在當時是正確的,但拿千分之二十來解釋以后四年的情況(自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恐怕有出入。由於以下七方面的考慮,我認為增殖率或超過千分之二十:(一)結婚人數增加,在解放以前青年人畢業即失業﹔現在畢業以后,國家分配工作,經濟情況改善就具備了組成家庭的條件。社會上大家都有職業,對於父兄、親友的接濟少了,負擔減輕,也促使結婚人數增加,並且政府照顧已婚夫婦,原則上分配在一個城市內工作,生育的機會也就增加了。(二)政府對於孕婦產婦和嬰兒的福利照顧,產婦產前產后有五十六天的休假,這在解放前是沒有的。隨著衛生事業的發展,鄉村中產婆接生已為正規接生所代替,嬰兒死亡率下降,托兒機構普遍建立,可替多子女的家庭,進行一部分教養兒童工作,子女入學可以享受公費待遇。(三)老年人死亡率減少了,以往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人生七十多來兮。對孤寡老人政府有照顧,退休有養老金,真是鰥寡孤獨皆有所養。(四)以往幾乎年年有內戰,人民遭受兵燹,水旱災害,流離失所,大量死亡。現在國內秩序空前安定,內戰消滅,盜匪絕跡,凶殺案件減少,人民死於非命的減少。(五)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變。尼姑與和尚大半還俗結婚,將來和尚和尼姑的人數也不會多。在資本主義國家不能解決的娼妓問題,我們也徹底解決,大家都知道妓女因丈夫太多,是不能生育的。(六)農業合作化以后,人民生活改善,老年人尚有舊思想的殘余,希望多福多壽,什麼五世其昌,兒孫滿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種種格言,到處傳播。隻要經濟上許可,就忙著替兒子娶媳婦,成家立業。(七)政府對於一胎多嬰的家庭,除了獎勵以外,還有經濟上的補助。諸如此類,都是增加出生率,減少死亡率的因素。因此,我認為近四年來人口增殖率很可能在千分之二十以上。

二、我國資金積累得不夠快

我國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資金積累得似乎太慢。周恩來總理在“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中說:“國家建設規模的大小,主要決定於我們可能積累多少資金和如何分配資金。我們的資金積累較多,分配得當,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速度就會較快,國民經濟各部門就能夠按比例地發展……國民收入是全國勞動人民在生產過程中新創造的物質財富。在社會主義國家裡面,全部國民收入都歸勞動人民自己所有。勞動人民把國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來維持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部分用於社會擴大再生產,也就是說用作積累。在分配和再分配國民收入的時候,必須使消費部分和積累部分保持適當的比例。消費部分所佔比重小了,就會妨礙人民生活的改善﹔積累部分所佔比重小了,就會降低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速度。這兩種情況都是對人民不利的。”

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一定要擴大生產和再生產﹔要擴大生產和再生產,一定要增加積累﹔要增加積累,一定要增加國民收入。我國的國民收入在一九五六年將近九百億元,其中消費部分約為百分之七十九,積累部分約為百分之二十一。因人口大,所以消費大,積累小,而這點積累又要分攤在這許多生產部門之中,覺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人口控制起來,使消費的比例降低,同時就可以把資金多積累一些。

三、我在兩年前就主張控制人口

我到浙江視察三次,舊時代的浙江,分成十一個府,我到了十個府。令人注目的是這些地方兒童特別多,因此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到一個村必定向社裡的負責干部和老農了解近年來村裡出生的人口有多少,死亡的有多少,生死相抵以后,淨增加有多少。各地人口增殖的情況雖不一樣,我的印象是頂少的也增殖了千分之二十二以上﹔到上海視察時,感覺到增殖率更高。一九五五年視察返京以后,就視察所得准備好關於人口問題的發言稿,內容是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打算在一九五五年的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提出以前先在浙江小組進行討論,小組會上除少數人外,其余的代表們好多不表示意見,好多不同意我的看法,且竟有人認為我所說的是馬爾薩斯的一套,也有的認為說話雖與馬爾薩斯不同,但思想體系是馬爾薩斯的。雖然他們的意見我不能接受,但我認為都是出於善意,故我自動地把這篇發言稿收回靜待時機成熟再在大會上提出來。今年二月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發言中明確地提到人口問題,我認為毛主席提出這個問題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我就把舊發言稿在擴大最高國務會議上簡略地講了一遍。現在就把這篇稿子加以補充,提出來請各位代表指教。

四、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的錯誤及其破產

大家都知道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學說是反動的,馬爾薩斯說人口按幾何級數增加,即由一增加到二、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而食物是按算術級數增加如一、二、三、四、五、六、七……過了幾代,人口增加太多,糧食不夠吃了,因此產生疾病、瘟疫,甚至戰爭,人民大批死亡,人口銳減,至此人口數量才能與糧食供應相平衡。這樣世界經常處於惡性循環中,人類的前途非常黯淡。馬爾薩斯“人口論”於一七九八年出版,當時正值工業革命以后,社會經濟發生根本性的變動,工人們大量失業,普遍貧窮,時有暴動,人民對於資產階級政府感到很大的不滿。馬爾薩斯寫人口論的本意,就在於從理論上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政府,掩蓋英國政府的錯誤措施。他的人口理論無異乎告訴工人們說,工人們的普遍貧困,不是政府之過,主要是由於人口增加太快,而糧食增加太慢引起的。這種論調是他“人口論”的出發點,也就在這一點上他根本錯誤了。當時法國拿破侖在歐洲挑起了大戰,人民死得很多,糧食不足的情況好轉了一些,因而大家認為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很正確。但是拿破侖戰爭以后,他的學說應用到德國的情況上,就不符合實際了。由於當時德國科學研究的發展,糧食也按幾何級數增加,比人口增長的速度還要快,他的食物按算術級數增加的理論基礎就此破產。馬爾薩斯沒有想到以后的科學研究能夠飛躍地發展,使得糧食也按幾何級數增加,並且比人口增加得更快。應該了解,土地和勞動力這些自然條件,雖是農業生產最根本的條件,但它們在發展生產上是有一定限制的,而科學的發展則是無止境的。科學愈發達,人民的文化水平也愈加提高。知識增加,一方面促使勞動生產率增長,另一方面促使生殖率減低,例如社會上層分子和腦力勞動者,娛樂的方式較多,如打球、劃船、騎馬、打獵等多方面的活動,減低了他們的性欲。在法國上層分子的生殖率停滯不變,他們把生兒育女看做包袱。又如約翰雷指出夏威夷群島的土地非常肥沃,食品有大量的增加,但人口並不跟著增加,主要是因為該處的居民並不是喜歡多子多孫的,這又有力地反駁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因此他的人口按幾何級數增加的理論也就此破了產。

五、我的人口理論在立場上和馬爾薩斯是不同的,

馬爾薩斯從掩蓋資產階級政府的錯誤措施出發,我則從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農民的文化和物質生活水平出發。讓我用中國的實際情形來說明這個不同之點。

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機械化倉庫最近正式投入生產。這座倉庫高達三十五公尺,有二十四個圓倉和十二個星形糧倉,能夠儲放七萬噸糧食。糧食的一端,有一個六十公尺高的工作塔,糧食用火車運來后,卸車、運送、濾塵、篩選、計量、測溫等都是用工作塔裡機械操作,自動電鏟隻用幾分鐘的時間就能把一車廂糧食卸完。糧倉裡設有電阻溫度計,化驗工人在地下工作室裡就能通過自動測溫儀表箱准確地測量每個糧倉裡的溫度。發現倉裡溫度高,把電鈕打開,在六天內就能把七萬噸糧食全部進行一次通風。如果用人工翻晒這些糧食,需要三百個勞動力連續晒一年半才能晒完。這座機械化倉庫是為石家庄食品制造工業儲藏原料建設的,對保証產品質量有很大作用(根據一九五七年五月十日大公報)。關於糧倉問題我曾與糧食部的負責人談過,知道糧食集中在政府手中者今年約有一千億斤左右(包括農業稅和征購之數),此外尚須加上二百億斤從上年留下來的,約共一千二百億斤。一億斤等於五萬噸,共等於六千萬噸。若這個數量的糧食,皆用機械化倉庫來儲藏,共需建筑八百五十七座,每座建設費約在三百萬元左右,共需二十五億五千萬元。但實際上每座糧倉的利用率不過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因為年歲有豐歉之別,豐收時,收集的糧食可以堆滿倉庫,但歉收時,或隻能利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因此我們要建設可以容納一億噸糧食的倉庫一千四百二十八座,共需投資四十二億八千萬元,試問資金在哪裡?有了資金,鋼鐵、水泥、木材在哪裡?

假定每座倉庫需用三百個勞動力(舊式倉庫的一個保管員隻管五十萬斤),共需用四十二萬八千四百人,尚且要花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晒完。而現在每座隻需十五個技工在六天內就能把七萬噸糧食進行一次通風。就是隻要原來人數的二十分之一就可完成任務了。其余二十分之十九的人是多余的。因為這十五個技工的工作效率高,所以他們的平均工資是八十元,因為工資高,所以購買力大,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可以提高,社會主義的目的可以達到。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那二十分之十九的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用什麼方法來提高呢?在目前六億四千萬人口的壓力之下,要提高他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我們已覺得很吃力,若每年還要生出一千三百萬人來,這個問題就日益嚴重,不知要嚴重到什麼程度。

我深信社會主義事業愈發展,機械化、自動化必然隨之擴大,從前一千個人做的事,機械化、自動化以后,五十個人就可以做了(假定到處都是二十分之一),請問其余九百五十人怎麼辦?因此,我就考慮到人多,就不能很快地機械化和自動化。我們現在不能搞很多的大型工業,要多搞中、小型工業,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中、小型工業可以安插好多人。但是我國搞社會主義,就應當多搞大工業,列寧也說過,沒有大工業,就沒有社會主義(列寧文集第七冊第一百五十一頁)。然而,我們過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們高速度工業化的后腿,使我們不能大踏步前進。有人稱我為馬爾薩斯主義者,我則稱他們為教條主義者、反列寧主義者。

今年增加的一千三百萬人,能在工業中安插的不過一百萬人(據李富春副總理的第二個五年計劃說明),其余一千二百萬人要在鄉村中工作,但今日的農民,每人每年為國家所創造的財富,至多不過八十多元,而工廠中的工人因有新式的技術裝備,每年可以為國家創造四千多元的財富。二個生產率的對比如一與五十之比(詳見說明——附表一),二者的生產率相差如此之巨,主要原因是工業生產能利用新式技術裝備(有些是最新式的)而農業生產隻能利用畜力為主要動力,加以近來有些省份牲畜瘦弱死亡不少,致有用人力拉犁來耕地的現象,更影響到農業生產。且要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有二個條件,一是水二是肥,必須有水,施肥才有用。如果沒有水利設備,遇到旱災或者水災,再多肥料也不能希望增產。北方農民缺乏積肥習慣,與水利條件太差是有關系的。我國技術工程落后,對於水旱災害尚無控制把握,同時因工業落后,國家尚不能供應大量化肥。凡此皆是工業和農業的勞動生產率相差懸殊的主要原因。我說這些話,工人方面或可能發生一種錯覺誤認為他們為國家創造的財富多,他們的功勞大,因而要求增加工資,殊不知很多工業部門的生產資料是由農業部門創造的,它們的貨幣積累一部分是由其他部門造成的,不過制造的最后階段落在他們的部門之內,因而最后的結果在他們的部門內體現出來而已。

若進一步把以上所述的一百萬工人和在鄉村中安插的一千二百萬農民合並計算,則每人的平均勞動生產率一定低得可憐,問題是如何提高這一千二百萬農民的勞動生產率。若要提高,非把農業電氣化、機械化不可,非大大地增加化學肥料不可。但資金在哪裡?積累在哪裡?有了積累,物資如鋼材、水泥等在哪裡?洪水為患自古已然,於今尤烈,一九五四年的洪水,可以作証。於是我想到要解除農民被洪水淹沒的損失和淹死的危險,最好能在三峽興建一個能夠防御千年一遇的大洪水的水庫,從此一勞永逸可以使農民高枕無憂,明知投資數目不小,工程浩大,長江上游淹沒損失也可觀,但從國家和農民的長遠利益出發,還是合算的,據電力工業部水電總局總工程師陸欽侃先生的估計,三峽工程造價達一百余億元﹔為配合這樣大的電能,還要建設相應的工廠企業來充分利用。它們的造價(投資)要達五六百億到一千億元。哪裡來這許多錢?有了錢,哪裡來這許多鋼材和水泥?況工程浩大,二十年內恐不能完成修建。一旦完成之后,農民不知要得到多少好處。不但水利建設、電力建設會把農村全面改觀,即機械、肥料、運輸、燃料以及建筑材料等等亦將大量出現於農村,為農業服務,農村將成為重工業的重要市場,不過今日尚須耐心等待一個時期。

我在上面說過我們的缺點是消費多、積累少,一九五六年我們的國民收入將近九百億元。其中消費佔百分之七十九,積累隻佔百分之二十一,即等於一百八十多億元,這筆資金要分攤在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包括林業、畜牧業、漁業)、運輸業、建筑業、商業(包括對外貿易業)這許多單位之中,每個單位分到的,為數極微,當然不能大踏步的前進。資金積累如此之慢,而人口增殖如此之速,要解決“資金少、人口多”的矛盾,不亦難矣哉?我們不屑向美國借款,我們亦不能用帝國主義剝削殖民地的方法來榨取資金,亦不能仿效日本以甲午賠款作為工業化的本錢,我們隻得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積累,但自身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是百分之七十九與百分之二十一之比,可否把消費減少一些,把積累增加一些呢?一看我國實際情況,這是帶有危險性的。

我們的國民收入隻有這一點,分為積累和消費兩部分。積累多了,消費就少了,對於人民的生活,難免照顧得不夠。反之,消費多了,積累就少了。就必然推遲工業化的完成,故二者之間必須求得一個平衡。至於如何平衡,要看實際情況。在蘇聯消費佔百分之七十五,而積累佔百分之二十五,即佔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在中國由於人民生活水平較低,人口較多,消費比重當然要高一些,所以有百分之七十九與百分之二十一之比。我們不能如蘇聯一樣把積累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五,把消費壓低到百分之七十五,那就等於說我們隻顧工業化,不顧人民了,不免會出亂子。波匈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由於政府隻顧工業化,不顧人民需要,使人民對於工業化的熱望一變而為對生活的失望,因此出了亂子。我們現在把每年增殖出來的一千二百萬多余人口放在農村,雖然出於不得已,但難免發生副作用。今日的農民對於自己生產出來的糧食,總想多留一些,對於生活上的需要逐漸要向城市居民看齊。他們要吃油,所以今日油的緊張超過糧食,他們要穿新衣,所以布不夠(當然棉花不夠也是一個原因),所以布票要折半使用。因此把每年增殖出來的一千二百萬人口安插在農村,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在短期內既不能提高,而在生活需要上又要向城市看齊,長此以往,如何得了。所以對於人口問題若不早為之圖,難免農民把一切恩德變為失望與不滿,雖不致蹈波、匈的復轍,然亦不免給政府帶來很多的困難。因此,我主張要提高農民勞動生產率,一面要積累資金,一面要控制人口。不然的話,徒勞無功。

我說難免農民把一切恩德變為失望與不滿,我所指的恩德是:在土改勝利之后,三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得到了七億畝的土地,並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繳納的租糧六百億斤及各種超出任務的剝削,土改后,從一九五○年到一九五六年七年中,國家對水利的基本建設撥款共達三十億七千多萬元,發放救災救濟經費十三億一千余萬元,用於推廣優良品種、新式農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及防治病虫害的經費十二億八千余萬元。以上三項共五十六億六千余萬元。此外農民在七年中得到國家八十億元的低利貸款,從此不再受高利貸的剝削。此外今天即最貧窮的農民亦不致賣男賣女,挨餓受凍,流落街頭,沿街乞討。他們在農業社的照顧下,都能生活下去。此外在農村中還實行了五保制,使老有所恃。我的意思政府對人口問題若不再設法控制,這些恩德不免一變而為失望與不滿。

六、不但要積累資金而且要加速積累資金

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的五年計劃的次數愈多,生產率也就愈大,而所需的技術裝備也就愈精。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最后一年,一個工人配備的資金,是固定基金一萬盧布,流動基金三千盧布,共計一萬三千個盧布。至第三個五年計劃最后一年,每個工人配備的資金六倍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最后一年所配備的資金,第五個五年計劃最后一年配備的資金即達十二倍。所以馬林科夫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發言:蘇聯生產能力的繼續增長,是由於每年技術裝備的倍數增加。中國以后的情況也應該這樣,因此要提高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就要大力地積累資金,加強每個工人的技術裝備,同時還要控制人口,因為如人口增殖任其自流,資金很難迅速地積累。積累資金最快的方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后工人的收入也當然提高,如農民的勞動生產率不能與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比例地提高,二者收入的差別愈來愈大,就影響著工農聯盟,因此控制人口,實屬刻不容緩,不然的話,日后的問題益形辣手,愈難解決。

以上已說過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最后一年,一個工人配備的資金是固定基金一萬盧布,流動資金三千盧布。我國自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五年,國營、地方國營及公私合營工業每個工人裝備的生產用的固定資產為一九五三年的五千二百七十三元,一九五四年的六千零七十二元,一九五五年的六千八百三十五元,一個盧布約等於人民幣五角,中蘇兩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給工人的技術裝備大致相等。(附表二)

七、從工業原料方面著想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我們要積累資金,最好發展輕工業,因為輕工業的特點是投資少,建設易、獲利多而且快,可以更有效地積累資金,用來更多更快地發展重工業。現在新建一個十萬紗錠,三千五百台布機的棉紡織廠,共需投資三千五百萬元。在正式投入生產以后,隻要一年時間,就可收回全部投資(包括工業、商業利潤和稅收)。印染、毛紡織廠等收回的時間還要快一些。因此輕工業的擴大,不僅不會影響重工業的建設,而且有利於重工業的發展。

但擴大輕工業的建設,必須在資金和原料足夠的條件下進行,因此我們要談一談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輕工業的原料絕大部分來自農業,我們要建設棉紡織業,一定要向農業取得棉花﹔要發展絲紡織業,一定要向農業取得蠶繭,要發展制油廠,一定要取得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籽等等﹔要發展制糖廠,一定要取得甘蔗和甜菜﹔要發展毛織業,一定要取得羊毛。今日油、糖、布的供應,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日益增長的需要﹔它們的緊張情況,超過糧食。要增加這些物品的供應,一定要擴大棉花、蠶桑、大豆、花生、芝麻、甘蔗、甜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這不得不縮小了生產糧食的面積,而糧食產量就受到了影響。所以各種經濟作物與糧食互爭土地,二者之間一定要求得一個適當的平衡。若人口無限增殖,這一適當平衡將更被破壞,因人口增殖,糧食必須增產,經濟作物的面積就要縮小,直接影響到輕工業,間接影響到重工業。因此人口的增殖,就是積累的減少,也就是工業化的推遲,故人口不能不加以控制。

現在食糖異常缺少,緊張情況,不亞於食油。若擴大種植甜菜的面積,不啻與糧食爭地。吉林省境內的新中國制糖廠和范家屯糖廠的甜菜原料,主要依靠中部地區的榆樹、懷德、九台、德惠等縣供應。但是這些縣份又是吉林省出產糧食和大豆最多的縣份。如果在這裡大量發展甜菜生產,就會削減糧食和大豆的播種面積。同時,因為土地少,不能進行合理輪作,反而會影響甜菜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如一九五三年甜菜每公頃產量為二萬四千斤左右,含糖率平均佔百分之十四點三﹔到一九五五年每公頃甜菜產量就降低到一萬八千斤,含糖率平均隻達到百分之十一點四。象這樣發展下去,制糖工業隻有退縮,不能前進。

從以上所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重工業與輕工業間的關系,還不如重工業與農業間的關系之為密切。我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如農業不能很快地發展,難望重工業可以大踏闊步地前進。今年緊張情況的解除,其希望懸於秋季之大豐收。

我國各項建設,首先是重工業建設,所必需的成套設備和各種重要物資,好多是從國外輸入的,但要進口多少重工業物資,得先看出口多少農業和輕工業物資,而輕工業物資也要用農業物資作原料。由於我國化學工業特別是有機化學工業還不發達,輕工業的原料,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要依靠農業,故農業的擴大或縮小,豐收或歉收,對重工業或工業化有決定性的影響。若人口的增殖聽其自流,不加以控制,工業化的進程,未有不受其影響者。

八、為促進科學研究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二十世紀根本的社會變化和卓越的科學技術成就,不是時間上的巧合,它們之間有著內部的必然的聯系,因為物質生產的發展是它們的共同基礎。航空、無線電技術和遙控技術的出現,尤其是原子能的發現,沒有現代的強大工業是不可能的。不必說別的,就如不鏽鋼我們自己不能制造,蘇聯也不多,向其他國家去買也是很困難。我們在四川新建的化肥廠,還不能解決它的不鏽鋼問題。建設一個化肥廠,從設計、建筑、安裝到開工,大體也要五、六年,一般講來,應該建筑在工業化有了基礎的國家,甚至於有高度工業化基礎的國家,才能大量發展肥料工廠,因為技術比較高用的材料也比較高。這個增長了的生產力,乃是深刻的科學發展的物質基礎,俟科學發展之后又回過頭來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理論與實際結合得好,會使我們的研究水平得到提高。從實踐提高到理論,再用理論來進一步指導實踐。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是科學工作者的准繩,也是追求科學真理的唯一途徑。中國科學院工作報告草案向全國人民指出了它的較有基礎部分和不足部分的狀況。例如得獎的論著主要屬於我國目前基礎較好的學科﹔一些新興的學科,特別是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所急需的幾種學科,得獎的論著很少。這正是過去歷史情況的真實反映,可以喚起科學界的注意。“正確地更多地轉移力量於急需的薄弱方面。”但同時如果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繼續向前推進,自然而然會促進本門內的科學研究,有重點地建立新機構並充實研究力量。以技術科學的研究工作而論,所謂技術科學的研究工作,就是對實際問題求取理論上的解答,並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考驗。現在有許多地方國營農場和農業生產合作社提出一大批有關農業生產技術上的問題,要求農業科學研究機關予以解答,我們必須滿足他們的要求,而研究工作者在解答農業生產中不斷出現的新的科學技術問題時,找到了新資料。這些新資料是新理論最豐富的源泉。脫離實際來談技術科學研究,是不能想象的。我們要使中國的科學趕上世界水平,隻有在生產發展的條件下才能達到。我們不能把科學研究分成理論和應用兩部分,因為所謂理論就是為實際問題求取理論上的解答的理論,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過去蘇聯科學院曾經作過這樣的劃分,現在知其不恰當,已把它去掉了。此外,科學研究,一定要在生產要求的壓力下,才能加速推進。如我們的生產部門不能在十二年內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而獨要督促研究部門單刀匹馬、長驅直入,無異緣木求魚。周總理在一九五七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向科學進軍一節中亦說:“新中國科學事業的特點,是科學和生產的密切結合。生產對於科學是基本的推動力量。在國民黨時代,由於工農業生產的衰落,科學家們雖然也作了些研究工作,但是無法在生產上發揮作用。解放后八年來,生產部門向科學研究部門提出了大量的要求,我們的科學家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貢獻”。由此觀之,我們必須首先推進產業部門的技術裝備,從速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后才能奠定科學研究的物質基礎,但欲達到這個目的,惟有加速積累資金,一面努力控制人口,不讓人口的增殖拖住科學研究前進的后腿。

此后我國的科學研究力量大部分放在科學院,一百六七十所高等學校和許許多多產業部門,它們不僅集中了大批科學研究人材,並且它們研究的方面很多,又分布在全國各個地區,這對於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因為每門科學的發展,不是孤立的,某門科學愈向前進,就愈需要其他有關科學的配合,這更需要所有有關生產部門都能按平衡原則向前推進。這有待於更多資金的積累和人口的嚴格控制。

九、就糧食而論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關於人口與糧食的關系,因限於篇幅,不願在這裡多談,擬另作一文專論之。在這裡,我隻說我國地少人多,全國六億四千萬人口,每人平均分不到三畝地。雖有人說我國有十五億畝荒地,但這些荒地有的是石山,有的是沒有水源的,有的是少數民族世世代代借以為生的草原地,根本不能開墾的,到底有多少荒地可以開墾,迄無確實統計,加以工業落后,財力有限,一時尚不能大規模進行墾荒。雖然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之間,每年開墾了一千四百多萬畝荒地,但由於人口的增加,每人平均分到的耕地,已自一九五三年的二畝八分降至一九五五年二畝七分。況自然災害影響著農業生產,使農民的收入極不穩定。如江蘇省在一九五五年每戶農民平均收入是三百零六元(這是抽查的材料,不能完全代表江蘇省全部情況),假定一戶四口,每口不過分到七十六元五角。該省一九五六年遇到災害,全省農民平均收入每人下降到四十九元九角。農民收入之不穩定如此,要完全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必需多興辦象三門峽這樣的大水利工程,這有待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推行,尤有待於資金的多多積累。故就糧食而論,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毛主席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說:“我們准備在幾年內,把征糧和購糧的數量大體上穩定在八百幾十億斤的水平上,使農業得到發展,使合作社得到鞏固,使現在還存在的農村中一小部分缺糧戶不再缺糧,除了專門經營經濟作物的某些農戶以外,通通變為余糧戶或者自給戶,使農村中沒有了貧農,使全體農民達到中農和中農以上的生活水平。”主席這些話是從他心中說出來的,這是全國人民之福,倘能把人口控制起來,這個崇高的願望,不難成為事實。

十、幾點建議

(一)一九五三年舉辦的第一次全國人口調查,使我們對於全國人口按性別劃分,按年齡組別劃分,按民族構成劃分,和按城鎮與鄉村劃分,都能夠明白它們的對比和真相,這是很好的,但要實施明健的人口政策,和幫助科學家進行研究工作,還必須認真舉辦關於人口動態的統計,如出生、死亡、結婚、離婚和遷徙等都應有完整的統計公布。因此我建議在一九五八年至遲在一九六三年進行普選時,再進行一次人口普查,使我們可以知道這五年中或這十年中我國人口增長的實際情況,接著認真舉辦人口動態統計,在這個基礎上來確定人口政策,一面把人口增長的數字訂入第二個或第三個五年計劃之內,使以后計劃的准確性可以逐步提高。

(二)我們在上面已談到夏威夷群島的人口並不跟著食品的增加而增加,主要原因是因為該處的居民不是喜歡多子多孫的。但在中國情形適相反,宗嗣繼承觀念太深,隻要生活好一些,便想娶女子,便患無后代,便畏出遠門,便安土重遷。加以種種封建社會的殘余思想,如“早生貴子”、“兒孫滿堂”、“五世同堂”、“五世其昌”、“多福多壽多男子”等等,支配著他們的行動,所以在婦女心理中,以生子為天職,以不育為大恥﹔在父母心理中,嫌兒媳不生育,重婚納妾,理所當然。但要節制生育,控制人口,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傳,使廣大農民群眾都明知節育的重要性,並能實際應用節育的方法,一面大力宣傳早婚的害處,遲婚的好處,大概男子二十五歲、女子二十三歲結婚是比較適當的,但暫時不考慮修改婚姻法,理由是把結婚年齡提高,在原則上是對的,但是由於節制生育的宣傳教育還做得不夠,農村中老少男女還沒有普遍明白節制生育的理由和需要,操之過急不免發生副作用,恐農村中的青年男女怕婚姻法修改后提高結婚年齡,影響他們的結婚,不免發生爭先恐后結婚的情況。俟宣傳工作收到一定的效果以后,再行修改婚姻法亦未為晚。如婚姻法修改之后,控制人口的力量還不夠大,自應輔之以更嚴厲更有效的行政力量。照目前的計算,國家在每個孩子的教育及就業裝備上要支出一萬元上下。一般人往往不夠了解,一個孩子要求家庭的開支,還抵不上要求國家的開支大,因此國家理應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權。況控制人口,為的是要提高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借以提高他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使他們能過更快樂更美麗的生活。

(三)實行計劃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辦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傳避孕,切忌人工流產,一則因為這是殺生,孩子在母體裡已經成形了,它就有生命權,除非母親身體不好,一般不能這樣做。二則會傷害婦女的健康,使之一生多病,我有幾個親戚身體本來很好,刮了子宮后不是生這樣病,就生那樣病。三則會沖淡避孕的意義,年輕的婦女們就會不關心避孕,把希望寄托在人工流產上﹔據北京幾位名醫談話,有些人剛作過人工流產,很快又懷孕,又跑到醫院裡去吵鬧,主要原因是依賴人工流產,不認真避孕了,尤其是男子,對避孕不負責,不積極,隻圖自己一時的快樂,不顧女子長期的痛苦,實在太不公平。四則會增加醫生的負擔,蘇聯人口隻有兩億,而醫生有三十五萬之多,病床有一百三十五萬四千張。我國人口大於蘇聯三倍以上而能做人工手術的恐怕不到六萬人,醫院情況已經很緊張,若再把人工流產的任務加在他們的身上,深恐耽誤其他的治療工作。因此,我誠懇地請衛生部好好地考慮。

說明

附表一

農民每人每年為國家創造的財富

(一)農民為國家創造的財富:

1953年 1956年

⒈按農業總產值計算:

農業總產值(按1952年不變價格,億元)499.1 580.3

每人平均(元) 102.8 112.2

⒉按農業淨產值計算:

農業淨產值(按1952年不變價格,億元)369.5 426.9

每人平均(元) 76.1 82.5

⒊按農民直接向國家繳納的部分計算:

農民直接繳納部分(農業稅及附加、公債、億元)27.1 37.3

每人平均(元) 5.6 7.2

(二)農民人口數(萬人) 48,546 51,723

〔說明〕

⒈農業總產值和淨產值均系用計算國民收入時所用數字,農業總產值比現在預計數約大五千萬元是為了和農業淨產值口徑取得一致。

⒉農民人口數系全年平均人數。這個數字比譚震林同志在“關於我國農民收入情況和生活水平的初步研究”一文(見人民日報五月五日第三版)所引五億二千八百萬人為小。(⑾⑿)

⒊一九五三年農民直接向國家繳納的部分隻包括農業稅一項,一九五六年除農業稅外尚有農業稅附加二億九千九百萬元和公債一億三千八百萬元。

工人每人每年為國家創造的財富

指標 計算單位 1953年 1956年

(一)工業生產的全部價值計算

工業總產值(不包括手工業的全部工業)

千元 35,576,744 57,136,410

生產人員數

全部生產人員萬人 505.28 646.788

生產工人 萬人 419.5 459.76

每人平均創造價值

每一生產人員平均創造價值

元 7,041 8,834

每一生產工人平均創造價值

元 8,481 12,427

(二)工業生產的新創造價值計算

工業淨產值(不包括手工業全部工業)

千元 11,572,291 19,567,090

生產人員數

全部生產人員萬人 505.28 646.788

生產工人 萬人 419.5 459.76

每人平均創造的新價值

每一生產人員平均創造的新價值

元 2,290 3,025

每一生產工人平均創造的新價值

元 2,759 4,256

〔說明〕

⒈工業總產值是按一九五二年不變價格計算的,不包括手工業產值。這個總產值數字預計較早,因此小於作一九五七年計劃的預計數和統計公報數,但計算國民收入時卻是按這個預計數計算的,所以仍列此數。如果按照一九五七年計劃上的一九五六年預計數五百七十五億八千九百六十三萬三千元計算,則每一生產人員平均創造價值為八千九百零四元,每一生產工人平均創造價值為一萬二千五百二十六元。

⒉工業淨產值按一九五二年不變價格計算的,不包括手工業淨產值。但國民收入計算時間較早,其一九五六年總產值系預計數,小於作一九五七年計劃時的一九五六年預計數,並且比實際數亦小。

⒊生產工人數一九五三年按國家統計局年報數,其中國營、公私合營,系年平均數,合作社營和私營由於沒有統計年平均人數,故採用了年末到達數。一九五六年按一九五七年計劃時的預計數。

⒋全部生產人員一九五三年按國家統計局研究室的材料,一九五三年全部工業生產人員年平均人數為五百零五萬二千八百一十六人(不包括工業企業附屬單位人員)。一九五六年國營、地方國營、公私合營、合作社營人員每人生產的價值按一九五七年計劃上一九五六年預計數,私營系按照上述經濟類型的材料,加以估算而得。

〔注〕表內最后一項數字(每一生產工人平均創造的新價值四千二百五十六元),已經把重復部分扣除后計算出來的。現在讓我來解釋一下:

現代工業的構成是異常復雜的,每種產品的零件、部件常須經由許多地區,許多行業,許多工廠,才能拼湊成功。從原料到成品經過逐步加工有無數次的工序,先把原料成為若干中間產品,最后才叫作成品。中間產品具有二重性,就制造它的工廠說是成品,就採用它的廠礦說都是原料。還有更復雜的,例如煤炭,既是煤礦的成品,又是工業的原料,同時又是家庭用的消費資料。因許多產品都有兩重性,計算總產值時就發生很大的矛盾。若把中間產品的價值,統計進去,就一定會發生重復,甚至重復至數次以上,以致總產值失去了真實。因此,我們要把中間產品嚴格地區分開來,不然的話,計算出來的淨產值就會偏高,不能真實代表國民所得。

附表二

1953——55年國營、地方國營及公私合營工業每個工人裝備的生產用

固定資產

單位:元

部 門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總 計 5,273 6,072 6,835

電力部門 51,197 58,828 58,196

燃料採掘部門 5,021 5,574 6,020

鐵礦及錳礦部門 1,887 4,407 4,057

化學礦開採部門 828 939 949

其他非金屬礦開採部門 952 1,128 3,599

森林採伐部門 497 1,443 2,931

燃料加工部門 18,307 18,643 16,248

鋼鐵冶煉部門 10,151 12,385 14,411

有色金屬開採及冶煉部門 3,362 5,684 6,480

金屬加工部門 5,029 5,528 6,035

化學加工部門 9,066 9,867 11,114

建筑材料部門 2,291 2,531 3,641

玻璃工業部門 4,273 3,431 3,502

陶瓷工業部門 2,456 1,925 1,482

橡膠加工部門 4,714 4,372 10,688

木材加工部門 1,210 1,480 1,945

火柴工業部門 466 440 449

造紙工業部門 8,923 9,856 10,307

紡織工業部門 4,943 5,125 5,107

縫紉部門 943 1,124 1,292

皮革及皮毛部門 1,750 2,080 2,471

油脂、肥皂、香料、 6,000 6,090 6,107

化妝品部門

食品工業部門 3,373 3,312 3,566

食鹽部門 3,653 3,431 3,307

印刷部門 3,072 3,240 3,256

文化、教育、科學 1,558 1,755 6,292

藝術用品部門

自來水部門 49,129 54,743 59,557

其他工業部門 4,530 7,087 8,973

〔注一〕固定資產系指生產設備廠房及一切生產用土地﹔工人系指直接生產工人和輔助工人(如企業內部的搬運工人、倉庫的裝卸工人),不包括工程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及其他非生產人員。

一九五六年由於材料缺乏,還不能計算。

〔注二〕以上兩表是請經濟委員會同志們代制的,特此道謝。

(責編:尹深、唐述權)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