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517 孙保兰 |
518 孙继伟 |
519 严 慧 |
520 李思盈 |
521 李艳华 |
522 时 慧 |
523 何淑娟 |
524 邹爱华 |
525 张小毛 |
526 张心亚 |
527 张吉莲 |
528 张春梅 |
529 阿依努尔·哈力克 |
(上接第二十五版)
517 孙保兰
孙保兰,女,汉族,1976年1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黄河花园社区居民。
孙保兰始终用挚爱善待亲人,以真心感染邻里。多年来,她以单薄的身躯照顾重病的婆婆、丈夫和年迈的公公以及残疾的大伯哥,把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融入平凡的点滴生活。
2012年,孙保兰的丈夫患上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疗期间,孙保兰悉心照料。住院治疗花销大,让本不富裕的家负担更重,丈夫多次想放弃治疗,孙保兰用心安抚、苦心劝说,省吃俭用、坚持医治,但丈夫还是在多次治疗无果后去世。孙保兰没有倒下,依然用柔弱的双肩撑起整个家。
2014年,孙保兰的婆婆患上胃癌卧病在床。她每天按时为老人按摩、喂药,在床头摆放婆婆爱吃的水果和零食,无微不至照顾老人。婆婆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孙保兰耐心安慰。但婆婆由于病情过重,治疗无效去世。
为了给丈夫和婆婆看病,两年时间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并欠下了许多外债。孙保兰的公公年事已高,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大伯哥儿时患病,致脑部受损,瘦弱多病,没有工作和收入,养家的重担落到孙保兰一人身上。在生活重压下,孙保兰经常躲起来默默流泪,发泄完悲伤情绪,又重新振作起来。孙保兰从事服务员、销售、保洁、家政服务等各种工作,还通过刻苦自学拿到了母婴护理师、小儿推拿师等证书。经过不懈努力、辛苦付出,孙保兰终于还清了丈夫和婆婆治疗期间欠下的债务,并逐步改善了家人的生活。
孙保兰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最美媳妇称号,入选“宁夏好人”,其家庭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美家庭。
518 孙继伟
孙继伟,女,汉族,1977年6月生,北京市顺义区李遂镇东营村村民。
孙继伟和丈夫多年赡养高龄的奶奶、姥姥、舅舅、双方父母共7位老人,抚养2个孩子。2013年,丈夫因患高血压、糖尿病导致视神经萎缩,只剩一只眼睛有视力。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孙继伟始终守护着一家人,默默用行动诠释着人间孝道。
孙继伟自小家境贫寒,母亲腰椎严重变形并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时间治疗和卧床休息。2021年,孙继伟的父亲被确诊为恶性膀胱癌,她带着父亲在家和医院间不停奔波治疗,直至父亲病情稳定。孙继伟的姥姥和视力残疾的舅舅住在门头沟区山里,孙继伟常年往山里跑,送吃送喝、打扫房间。2022年12月姥姥去世,孙继伟将一切处置妥当后,把孤身一人的残疾舅舅接回家中照顾。
孙继伟的奶奶先后经历了两场大病,特别是百岁时身患肺炎,辗转3家医院都收效甚微。老人甚至想要结束生命,孙继伟耐心劝说、悉心照顾,渐渐唤起老人的求生意志。在她的照料下,奶奶身体逐渐康复。2023年12月,奶奶在睡梦中平静地走完了106岁的幸福人生。
孙继伟的公婆远在东北老家,多年来一直租房住,孙继伟便贷款给公婆在老家买了套房子。公婆心里感激,逢人就讲这事儿,孙继伟也成了左邻右舍交口称赞的孝顺儿媳。
孙继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两个孩子也被妈妈的孝心感染,从小就帮她一起照顾老人。孙继伟还把亲身经历讲到部队、企业、校园、农村等,用自己的故事感染着更多的人。
孙继伟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19 严 慧
严慧,女,汉族,2003年5月生,中共党员,淮阴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12岁时,严慧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双目失明的奶奶、操持家务和农活,在社会各界帮助下,实现了“带着奶奶上学”的愿望。
当年,严慧6岁时,母亲离开了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端起了锅碗瓢盆,扛起了锄头铁锹。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她和双目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每天天色微亮,小小的身影就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每个暑假,她背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喷雾器喷药治虫,手上、胳膊上、腿上被农具磨出血泡、被野草剐出小口子。奶奶体弱多病,她每天半夜都要醒几次,看看奶奶是否安好。在严慧中专二年级寒假的一天夜里,奶奶突发脑血栓,她深夜骑车把奶奶送到20多公里外的城区医院,使奶奶得到及时救治。
2018年,严慧考入江苏省姜堰中等专业学校,由于放心不下奶奶,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带着奶奶走进校园。2021年,她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以高出本科录取线5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淮阴师范学院,她再次向学校争取,带着奶奶一起上大学。严慧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她在学校申请了勤工俭学岗位,并在校外兼职。因为奶奶眼睛看不见,还患有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她,每次应聘,她都只有一个要求,“中午、晚上必须回家去”。
每年寒暑假,安顿好奶奶,严慧都是一边打工一边参加公益活动。她先后参加了为环卫工送清凉礼包、前往中小学讲党史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500多小时。2023年暑假,得知邻村女孩小莹因家庭变故准备放弃读大学的消息,她主动与其结成姐妹,重新点燃小莹对生活的希望。那个曾被无数人牵挂和爱护的严慧,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成为照亮他人前行的一束光。
严慧荣获江苏省“三创”优秀学生、江苏“崇德守信”好青年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20 李思盈
李思盈,女,回族,1990年5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正阳街道丰和社区网格长。
李思盈十九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失去劳动能力的母亲。工作后,她尽力帮助更多人,全力照顾孤寡老人,成为多位孤寡老人的“亲人”。
李思盈15岁时,父亲因生意失败,不久后离世,母亲遭受打击患脑梗,丧失劳动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李思盈顽强与命运抗争。母亲的眩晕症很严重,犯起病来就上吐下泻。她寸步不离,喂饭喂药,按摩擦洗,帮母亲做康复锻炼。在她的照顾下,母亲渐渐好转。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她就在家附近找随时能请假回家,甚至可以带母亲上班的工作。打字复印社、废品回收站的零工都干过,虽然收入微薄、工作很辛苦,但能把妈妈照顾好,李思盈感觉很幸福。不管在外面多苦多累,回到家,她总是一脸笑容,成为照亮母亲生活的一束光。
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李思盈在长春开放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完成大专和本科学业。她自学写作课程,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
李思盈在照顾母亲的同时,把爱心奉献给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到防疫一线工作,全力照顾孤寡老人。她用心用情工作赢得大家认可,有两位孤寡老人主动申请李思盈当监护人。她也经常关爱困境中的青少年,为残疾儿童家庭申请低保,请社工老师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李思盈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521 李艳华
李艳华,女,汉族,1956年7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高速客运站退休职工。
李艳华坚持悉心照料因伤成为植物人的儿媳,奇迹般唤醒儿媳,用默默坚守与真情付出守护家的温暖。
2012年3月,贤惠开朗的儿媳因车祸成为植物人,身患肝癌的丈夫也因病情加重猝然离世。为了让儿子安心工作,李艳华承担起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媳。
身高1.56米、体重不足50公斤的李艳华,每天都要独自抱着身高1.68米、体重70多公斤的儿媳完成坐起、上下床、上下轮椅、上下便椅这一系列动作,日常喂饭、喂药、擦洗身体、清洗衣服和被褥……每天早晚,李艳华还给儿媳各做一小时肌肉按摩、半小时肢体活动训练。儿媳常年卧床,在李艳华的照料下,从来没长过褥疮。照顾病人很苦很累,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
在李艳华的照料陪伴下,儿媳逐步好转,从借助鼻饲管进食到肢体有了动作,从可以张嘴慢慢吞咽到渐渐认识身边亲人。2016年的一天,李艳华像往常一样给儿媳梳洗,忽然一声微弱的“妈妈”从儿媳口中传出。李艳华用爱与坚守唤醒了植物人儿媳。如今,儿媳的情况日渐好转,能独立进食,坐在轮椅上可以做些简单的家务,闲暇之余还能临摹字帖。
李艳华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22 时 慧
时慧,女,汉族,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校办公室机要科四级调研员。
面对二姐因病致残、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母亲中风偏瘫、嫂子意外离世等接踵而至的家庭变故,时慧义无反顾扛起重担,用乐观与坚强克服各种磨难,用爱心与行动诠释孝老爱亲传统美德。
1994年,时慧大学毕业后到广西北海工作,同年,二姐患上了类风湿,并迅速恶化到四肢变形、生活不能自理。1998年,时慧把意外丧母的12岁侄女从河南接到广西照顾。2005年,日渐年迈的父母难以支撑家庭重担,带着时慧二姐、5岁的外甥、17岁的侄子从河南到广西投靠她。从此,时慧就扛起了全家人衣食住行、医疗康复、孩子教育等重担,这一扛就是18年。
2015年,父亲临终前一年生活无法自理,时慧端屎端尿、细心照顾,毫无怨言、从不嫌弃。2020年夏天,偏瘫6年的母亲高烧住院,她整个暑假日夜陪护照料,喂饭喂药,翻身擦拭,清理排泄物,瘦小的身躯每天都需要抱起120斤重的母亲好几次。
时慧义无反顾照料残疾姐姐和年幼外甥,外甥小学阶段,时慧总是一车搭两娃,同儿子一起接送。外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需费用,她都慷慨解囊。2018年,外甥考入大学后,时慧又把残疾姐姐接到身边照料。年幼丧母的侄子、侄女直到成家立业,都有小姑时慧的倾心相助。
她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工作中做到“零事故”“零差错”。面对岗位不分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特点,她总能做到随叫随到,默默无闻地付出。
523 何淑娟
何淑娟,女,汉族,1965年3月生,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理事。
何淑娟坚强面对生活的重担,独自将身患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症的女儿抚养长大。她积极参与公益救助活动,宣讲地贫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关注和普遍认知,为地贫家庭筹集善款数百万元,被称为“地贫妈妈”。
1991年,广州市番禺制衣厂工人何淑娟怎么也没想到,刚刚出生的女儿被确诊为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症。多方寻医无果,本不宽裕的家庭负担更重。女儿7岁时,丈夫与何淑娟离婚。面对女儿不可能活过20岁的医学判断和沉重的治疗费负担,何淑娟曾有轻生的打算。是女儿的天真无邪和“无论生活再怎么不济,都不应该剥夺女儿生存的权利”的信念,让何淑娟重新振作起来。何淑娟靠打散工养活女儿,以羸弱的肩膀,扛起女儿治病和生活的重担。为对抗病魔,女儿坚持每月输血,每日打排铁针。母女俩苦中作乐,把去医院称之为“去度假”,把输血称之为“加油”。
一路走来,何淑娟认识到,如果没有爱心人士的帮助,没有社会的关怀,女儿不可能活到现在。为鼓励地贫患者和家属与疾病积极斗争,何淑娟组织起200多个广州地贫患儿家庭,互助抗“贫”。何淑娟参加了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家长会,任广州家长会会长。她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地贫家庭,为他们寻求社会帮助。何淑娟组织公益力量,进入各大高校开展地贫知识宣讲200多场,个人公益宣讲300多场。阳光开朗的女儿也时常和何淑娟一起去做公益、做宣讲,用笑容告诉社会,因为有爱,地贫儿童同样能活得很精彩。
何淑娟荣登“中国好人榜”。
524 邹爱华
邹爱华,女,汉族,1962年5月生,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居民。
邹爱华在聋哑丈夫失业后,自强不息勇挑家庭重担,支起一口炕锅做葱油饼20余年,供养两个女儿完成大学学业,并无私照顾聋哑二伯哥,热心帮助街坊邻居。
邹爱华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1984年,她与肖其敏结婚。婆婆年岁已高,丈夫和二伯哥均患有先天性聋哑,二嫂患有精神障碍,算上自己,家中5个大人4个残疾。30多年里,邹爱华拖着残疾的身躯把大家庭照顾得妥妥当当。2000年,丈夫因企业改制下岗,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坚强的邹爱华不等不靠,在自家门口支起一口炕锅,做起传统面食葱油饼生意,靠勤劳的双手养活一家老小。
1987年,邹爱华到医院领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孩,对孩子关爱备至,视如己出。尽管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孩子,但邹爱华对大女儿的爱一点都没减少。邹爱华说:“每天卖饼收下的第一元钱,先拿去给女儿买炼乳。”每当谈起妈妈,大女儿总是感激不尽:“在我心中,她就是我的亲生妈妈,很感谢她把我养大。”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女儿自幼品学兼优,经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定居成都,小女儿硕士毕业。
邹爱华乐善好施、热爱公益,2016年以来,邹爱华带领一家先后参加交通维护、义卖、禁毒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并吸引30余人加入石牌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石牌镇的老人们常常称呼邹爱华为“邹大姑”,小朋友也都亲切地唤她“邹妈妈”。因为邹爱华热心肠,邻居们一有困难都喜欢找她帮忙,哪家有事需要外出,就放一把备用钥匙在她家,哪家婆媳有矛盾了也喜欢找她帮忙调解……她总把大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街坊们都称她为“街长”。
邹爱华荣获湖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25 张小毛
张小毛,女,汉族,1968年10月生,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南洲镇东堤尾社区居民。
张小毛悉心照料年迈体弱的母亲、瘫痪卧床的嫂子、身患尿毒症的四哥、哥嫂留下的3个孩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至仁至孝。
1984年,16岁的张小毛为减轻父母身上重担,进入南县一麻厂做女工。她进厂一个月后,父亲因心脏病和血吸虫病去世。母亲年事已高又患有旧疾,张小毛边照顾母亲边工作。1990年,工厂倒闭,张小毛做洗碗工、卖小菜、做零工等补贴家用。这样的日子张小毛坚守了7年,直到母亲去世。
2011年,张小毛的三哥因肝癌去世,三嫂也二度中风。临终前,三嫂将3个孩子托付给她,张小毛毫不犹豫答应了。2020年,张小毛的四哥(离异)被确诊为尿毒症,陷入深度昏迷。张小毛又东借西凑5万元医药费,极力挽救四哥的生命。在张小毛照顾下,四哥与病魔顽强抗争,直至2024年9月因尿毒症、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去世。
带着哥嫂留下的3个孩子,一家人的支出是个不小数目。为了养家糊口,张小毛去背木材,没有扛木头的活儿,她就开着小型农用运输车拉货。为了省钱,她常常买两个馒头应付一整天。她的付出,孩子们都记在心里。2023年,张小毛生日当天,3个孩子为她送上发夹、百合花,还有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妈妈,您虽然没给予我们生命,却给了我们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妈妈,我们永远爱您!”她还不定期带着孩子们去社区做志愿者,让孩子们心中有爱、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张小毛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526 张心亚
张心亚,女,汉族,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行政负责人。
张心亚照顾教导智力障碍的女儿50余年,同时帮助更多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用细心耐心书写母爱的伟大。
1973年,张心亚3个月大的女儿由于油漆中毒不幸造成智力障碍。张心亚带着孩子跑遍大江南北求医。除了担心女儿健康,张心亚更担心孩子的将来。几十年如一日,张心亚克服重重困难,一边悉心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一边坚持教女儿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她弯着腰、手把手,几十遍几百遍甚至几千遍地示范。每每看到女儿的进步,她就感到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了帮助女儿走出封闭的世界,更好地融入社会,张心亚带着女儿前往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并主动加入阳光之家,成为那里的第一个志愿者和第一批“特教老师”,既能多陪伴女儿,又能帮助其他和女儿一样的智力障碍孩子。在阳光之家,她组建了张心亚助残工作室,帮助了很多智力障碍群体。张心亚将其他智力障碍孩子视如己出,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走出“家”门,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爱心妈妈”。她把大量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助残事业,带领志愿者们以残障人士的需求为导向,先后服务残障人士和社区居民超50万人次、近50万小时,工作室注册专职志愿者87名,社会志愿者超400名。
2017年初,张心亚被查出胃癌,接受了手术与化疗,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在她回到工作岗位后,风雨无阻地接送妻子上下班。近几年,张心亚的丈夫也遭遇了病痛折磨,如今已无法独立行走。张心亚又承担起照顾丈夫的重担,但丈夫的加油鼓劲让她备受鼓舞。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他们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就能翻过山头,看见光明。
张心亚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27 张吉莲
张吉莲,女,汉族,1973年12月生,重庆市永川区仙龙镇粉店村村民。
勤劳善良的张吉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和3位叔叔,6000多个日日夜夜从不言弃,支撑着有4位智力障碍老人的7口之家,用孝和爱撑起几位老人的“一片蓝天”。
在张吉莲1岁半时,母亲撒手人寰,留下她和经常酗酒的父亲,她不得不跟着奶奶和3位叔叔一起生活。3位叔叔的情况比较特殊,都没有儿女,他们对张吉莲视如己出。叔叔们的好,张吉莲一直记在心里。到了适婚年龄,张吉莲的结婚条件就是“男方婚后必须与我一起照顾家中老小”。她的孝心感动了农家小伙凡时德,1996年,两人喜结良缘。2006年、2010年,张吉莲的父亲和奶奶分别过世。看着3位日渐年迈的叔叔,张吉莲没有继续外出务工,毅然把他们接到家里照顾。公公去世后,她又把婆婆接到家里。
婆婆天生腿脚残疾,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不留神就会跌倒,智力相当于两三岁小孩;二叔长期大小便失禁,有时一天换三四次衣物,一个人出去经常会找不着回家的路;三叔身体好些,能帮助做些事,但干的事总是不着边际;小叔时常唱反调,经常把拴好的羊解了,把关好的鸡鸭放了。但张吉莲始终不离不弃,把照顾几位老人的衣食住行当作自己的分内事。10多年的悉心付出,使几位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也让知情者赞不绝口。而张吉莲总是说:“做不到最好,但我会尽力做好。”
她是叔叔们眼中的好侄女、婆婆眼中的好媳妇,也是儿女眼中的好榜样。在张吉莲的言传身教下,儿女从小就孝顺懂事,一起加入照管老人的行列,这也是张吉莲值得欣慰的事。
张吉莲荣登“中国好人榜”。
528 张春梅
张春梅,女,汉族,1971年7月生,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供电分公司变电管理二处副值班员。
张春梅坚持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孩子,把责任心献给电力岗位,用实际行动呵护着一家老小,守护着万家灯火。
因为家庭贫困,身为第七个孩子的张春梅从小被父母送给同村的一对夫妇抚养。成年后,她与蒙古族小伙子德力格尔相识,德力格尔家也有着生父母、养父母4位老人,相同的经历让两个人惺惺相惜。1991年二人喜结连理,双方的4对父母,加上自己的新家,5个家庭相互包容、支持,组成了一个民族融合大家庭。随着儿女的出生、8位老人的日渐衰老,张春梅夫妇开始在5个家庭之间来回奔波。
200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带走了丈夫的生命,从此全家11口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张春梅一人身上。祸不单行,不久后丈夫的养父罹患白内障,于2007年彻底失明。张春梅的养父自2008年脑出血后瘫痪在床7年。面对生活的重担,张春梅咬紧牙关、扛起责任,四处奔走求医问药,直到2017年,终于找到一家手术成功率很高的医院,在积极沟通并安排手术后,丈夫的养父终于复明。2017年,张春梅将丈夫父母的土坯房翻盖成了明亮的砖瓦房。在房子竣工的那天,张春梅抱着老人放声大哭,她终于完成了丈夫未了的心愿。
“我生父母这边子女多,平常倒是不用我怎么照看,我就是定期去看看,买一些家里需要的东西。养父母就不同了,养父脑出血瘫痪在床,养母身体也不好,过一段时间就需要输液调理,家里全得靠我。”张春梅说。这几年她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照顾养父母身上,每过一段时间她就把养父托付给专业护理人员照看,把养母接到家里请医院的人来输液。春节前夕是张春梅最忙的时候,她要给老人们置办年货、打扫卫生,每每都是除夕才能将所有事情安排妥当。
作为一名变电站值班人员,张春梅深深懂得,坚守工作岗位与对父母尽孝是同等重要的责任。她的职业生涯中,10万余次倒闸操作准确无误,3000多天无事故、无违章记录,顺利完成各类应急保电任务300余次。
张春梅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529 阿依努尔·哈力克
阿依努尔·哈力克,女,维吾尔族,198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母亲之家”残疾儿童服务中心院长。
阿依努尔·哈力克创办了“母亲之家”残疾儿童服务中心,对前来参加康复、教育、培训的脑瘫儿童给予最大关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顾,让他们能够尽快“生活自理”和“融入社会”。
阿依努尔·哈力克家中姐妹3人,最小的妹妹患有脑瘫,从小生活不能自理,这使她有了帮助脑瘫儿童的想法。2011年1月,大学毕业的阿依努尔·哈力克来到喀什市多来特巴格乡塔吾古孜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走访时得知村里有脑瘫患者。通过在网上查询脑瘫儿童康复的相关信息,她联系到广西南宁安琪之家脑瘫康复中心,并前往参加培训,学习相关康复技能。2014年1月,她自筹3万元资金,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成立了当地首家针对3—14岁脑瘫儿童免费提供康复训练服务的民办机构——“母亲之家”残疾儿童服务中心。
3岁的脑瘫儿童亚库浦江非常聪明,但病魔令孩子不仅不会走路不会说话,而且使他脖子僵硬,转动一下头都非常困难。阿依努尔·哈力克就按照学习来的方法开始给亚库浦江做康复训练,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亚库浦江的头部基本可以自主转动了。康复中心成立的这10个年头,阿依努尔·哈力克不但自己给孩子做训练,还把训练手法教给患儿家长,不断鼓励家长和孩子,帮他们树立信心。截至目前,共免费帮助了1254名脑瘫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最初进入康复中心的5名孩子在2023年9月都已上了小学,虽然自理能力还需要提高,但阿依努尔·哈力克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之后,她采用集康复、教育、培训为一体的模式,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加入“生活自理”和“融入社会”的学习内容,将中心的适龄儿童送到学校上课,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康复后的校园生活。
阿依努尔·哈力克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下转第二十七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6日 26 版)
相关新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