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2024年12月16日06: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33 吴 凯

  134 邹 鑫

  135 沈 坤

  136 宋兆普

  137 张冬香

  138 张安才

  139 张志德

  140 张连印

  141 陆科肖

  142 陈怀炯

  143 陈雨佳

  144 陈 洁

  (上接第七版)

  133  吴  凯

  吴凯,男,汉族,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

  吴凯扎根农村中学任教20余年,为留守学生免费提供周末托管服务,发起实施“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认领54个留守山娃,并为学校300余名留守山娃结对了52位“山爸山妈”。

  2002年,吴凯从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盱眙县仇集山区当老师。2011年,一场车祸使吴凯失去了左腿。他戴上假肢,忍痛走上讲台并坚持站着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吴凯做好课程教学之余还负责学校管理工作。长时间的行走,他的左残肢被假肢磨得伤痕累累,完好的右腿也因承受过多重量而变形。

  2016年,吴凯发起实施“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儿童“1+2=1”志愿服务项目,为学校里每一名留守儿童结对一名“山爸”老师和一名“山妈”老师,组成一个“爱心家庭”。吴凯又为“山爸山妈”制定亲情呵护留守山娃“五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次看望问候、每周一次沟通交流、每月一次家庭聚餐、每学期一次亲子活动、每学年一次节日陪伴。该项目2019年在盱眙县推广,至今已组建“爱心家庭”5000多个,惠及留守儿童近7000名。吴凯的默默付出,也影响着他帮助过的孩子们。如今,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自发组建“山哥山姐”志愿服务队,和“山爸山妈”们一起关爱留守的学弟学妹们,让爱接力涌动。

  2019年,吴凯担任仇集中学校长,他筹集资金给所有班级装上空调、宿舍装上吊扇,尽其所能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他为孩子们争取到20台古筝,带领“山里娃”古筝社团走进县大剧院表演;他带领同事下乡收集石器180多件,在校园里建起“石博园”,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孩子了解农耕文化的基地。多年来,吴凯为贫困学生募集10万元资金,还积极筹措80万元用于校园改造建设,如今的校园焕然一新。2024年8月,吴凯调任盱眙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继续用心用情关爱特殊学生。

  吴凯荣获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34  邹  鑫

  邹鑫,男,汉族,1979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贵州省邮政保安押运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市分公司押运业务工作人员、遵义市蓝天救援队队长。

  邹鑫把“助人是快乐的”当作一种信念,热爱公益救援事业,全力以赴完成每次任务。在一次下水打捞失事船只时,邹鑫不幸牺牲,年仅42岁。

  2015年夏天,邹鑫在一次运送公益物资途中突遇洪水,面对需要救助的人,他却因为没有装备和专业技术而无能为力。因此,邹鑫下定决心学习救援技术,加入专业救援队伍。2018年,邹鑫组建遵义市蓝天救援队,累计参与各种小型救援上百次、大型救援及省内溺水打捞39次,总服务时长6000余小时。2021年,河南遭遇洪灾,邹鑫和队员们立即赶赴受灾地区开展救援,他们把救生艇留给群众,自己在齐腰深的水中拖拽皮艇行走。邹鑫带领35名救援人员搜救了200余小时,完成搜救面积约260万平方米,安全转运受灾群众3800余人。

  2022年,毕节市某景区发生沉船事故,邹鑫带队前往救援。面对水下暗河等复杂情况,邹鑫率先下水开展失事船只打捞工作。然而,因事发地地形复杂、水下暗河能见度低,带着装备下水的邹鑫遭遇意外,再也没有回来。他将宝贵的生命永远留给了自己热爱的救援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邹鑫除了执行救援任务以外,还联合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一起为贫困山区儿童筹集捐款,在遵义市内12个县区组织开展了16次“温暖包”活动,为500余名山区贫困儿童送去学习生活用品。

  邹鑫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35  沈  坤

  沈坤,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民盟盟员,云南德宏瑞丽市畹町仁慈医院院长。

  30多年来,沈坤扎根在中缅边境线上,默默无闻为中缅双边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他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精神,努力改善边疆地区的就医环境和医疗质量,深得中缅边境人民群众的信任。

  1992年6月,时任昆明延安医院危重病(ICU)科副主任的沈坤带领医院20余名医护人员从昆明来到当时的畹町市,筹建昆明市延安医院畹町市混板国际分院。然而不到半年,沈坤因为生病回到昆明住院治疗。同时,在多重因素下,昆明延安医院不得不撤掉畹町分院。当沈坤病愈回到畹町时,等着他的只有一个倒塌的库房、一间板房和一名后勤人员。人去楼空,42岁的沈坤面临走还是留的艰难抉择。最后,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公职,决定扎根畹町,并想方设法自筹资金25万元,办起了畹町仁慈医院。

  先治病后付费,是沈坤在医院创办之初定下的规矩,一直保留至今。群众有特殊困难的,费用能免则免。随后几年,医院曾一度面临困难,但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沈坤始终扎根边境一线办医行医,践行服务两国边民的初心,为来自德宏州各县市40多个乡镇以及缅甸许多地方的患者带来健康。为了维持医院运转,沈坤夫妇不仅花光了积蓄,卖掉了房产,还动员亲朋好友们都参与到改善边疆医疗卫生条件的事业中。

  创办医院以来,只要患者有需要,沈坤随叫随到;患者来不了医院,他就上门出诊,不收分文出诊费。畹町仁慈医院被中缅边民亲切地称为“胞波(缅语音译,意为同胞兄弟)医院”。

  沈坤荣登“中国好人榜”。

  136  宋兆普

  宋兆普,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宋兆普出身中医世家,恪守“乐善好施、仁心救民”的家风家训,苦修内功、致力创新,坚持以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在治疗骨髓炎、骨结核、股骨头坏死等骨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深得患者认可。

  宋兆普师传祖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氏中医外科”传人。1992年,家乡脑瘫患儿艰难求医的情况引起了宋兆普的关注,他坚持研读典籍,遍寻方法,苦苦探索,在治疗脑瘫患儿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他带领团队公益救治福利院脑瘫患儿3200余名,让部分孩子回归正常生活;同时救治社会贫困脑瘫儿童7800余名,帮助这些家庭走出困境。他从不让患者家庭多花一分钱,始终对孤寡残疾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出差在外随身携带银针,对途中遇到的突发患者及时施救。

  宋兆普22次赴疆巡诊,接收多名新疆脑瘫患儿到河南免费治疗。同时促成豫疆联手,在和田、喀什地区成立4家脑瘫儿童康复机构。他救治少数民族患儿达7300余人,培训患儿家长和其他新疆群众掌握中医康复技术,使700余名维吾尔族同胞成为合作医院康复师,为民族团结进步与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宋兆普带领团队积极主动支援各地抗疫工作,多次请战参与救治感染者。2023年10月,宋兆普作为河南省“中医关怀团”中医专家成员,走进欧洲为华侨和当地居民义诊,为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海外推广和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宋兆普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

  137  张冬香

  张冬香,女,汉族,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艺新街道“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书记。

  张冬香坚持服务群众、帮助群众,依托“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平台,组织广大志愿者积极做好家风家教建设和家事调解,是有口皆碑的“贴心好妈妈”;在线上创立“红色广播站”,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

  2017年12月,张冬香在线上创立“红色广播站”,开设《午间学习》《线上学党史》等广播、视频类栏目,每天利用早间、午间、晚间,一分钟语音播放党的方针政策。白天,她忙于调解工作;晚上,照顾长住医院的父亲,但语音宣讲从未中断,已播送2500多天8300多期。

  张冬香先后设立冬香家事调解站、家风家教厅、“幸福工坊”心理疏导室等,组织271人成立18支巾帼银发家事调解志愿服务队、1支退役军人调解志愿服务队,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时,几户人家因纠纷不签协议,张冬香以第三方出面与他们商谈,用了一周时间促成签约。同年,柳庄村城中村改造引起纠纷,闻讯赶来的张冬香刚走到门口,就被扔了一兜垃圾。她顾不上委屈,耐心平复村民的情绪,最终调解成功。她戏称调解员要有“铜头、铁嘴、蛤蟆肚、飞毛腿”,要耐得住打、经得起说、受得了委屈。截至目前,调解的家庭、民事纠纷登记在册的有4340余起,成功率达84%,仅张冬香个人参与的家事、民事调解就达1962起,真正起到了“调千家事、暖万人心”的作用。

  2020年初,正在医院陪护父亲的张冬香接到街道电话,安排好父亲后,毅然带领“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成员和社区老年志愿者到抗疫一线值勤,增强志愿服务力量。2021年7月,焦作遭遇特大暴雨,张冬香主动请缨到防汛一线,组织志愿者参与排水清淤、环境清理、灾后重建等工作。

  张冬香荣获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38  张安才

  张安才,男,汉族,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张安才发起成立久久爱心公益协会,打造“一对一助学”“暖冬行动”“十年援疆援藏”等公益品牌,凝聚向上向善力量,以大爱善行谱写奉献之歌。

  2017年10月,张安才成立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以下简称“久久协会”),发动民间力量,投身脱贫攻坚。为了方便开展公益活动,张安才从省城太原回到吕梁买房作为办公场所,并自付物业费、水电费等。他联系13个贫困县乡村扶贫工作队,召集志愿者实地调研,想方设法募集物资并及时发放到位,逐步形成“一对一助学”和“敬老暖冬行动”两大精准志愿服务项目。久久协会成立以来,调研慰问困难学校41所,资助困难学生225名,累计慰问老党员、老红军及孤寡老人达2000多人次。

  2019年,张安才走进男孩小宇家。小宇父母双亡,和患脑梗的爷爷一起生活。从此,爷孙俩成了张安才心里的牵挂,每年都会去探望几次,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爷爷把张安才当作亲人,十分信任,他说自己去世后要把小宇托付给张安才,因为他相信“张安才是个好人”。女孩小燕曾经是爱心助学的资助对象,受到张安才的感染,她也加入到这份爱心事业中来。参加工作后,小燕将第一份工资用来资助学生。

  2021年7月起,久久协会主动参与援藏援疆工作。张安才和志愿者多次驱车赴新疆实地了解情况,为困难学校和学生捐助20多万元的教学物资。2022年1月,张安才牵头举办“久久晋疆心连心,聚爱慈行暖天山”爱心活动,将“吕梁妈妈们”编织的362件毛衣作为节日礼物邮寄到新疆。2023年3月,张安才带领志愿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为他们筹集爱心善款10余万元,用于购买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物品,还为他们打造舞蹈、棋牌等活动室5间。

  2023年,吕梁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马拉维首都利隆圭市签署发展友好城市关系备忘录。得知马拉维恩塔加保健中心急需医疗设备,张安才众筹救护车、电器、手术床等医疗物资送往非洲。

  张安才荣获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39  张志德

  张志德,男,汉族,1957年11月生,生前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仁里街居民。

  张志德生前热心公益,自费搭建社区爱心驿站,义务为居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10年间捐款近15万元,先后资助了11名困难大学生。

  2018年,张志德与老伴来到三亚定居。2019年6月13日,张志德在三亚市红十字会办理了人体器官、眼角膜、遗体捐献登记。2023年,张志德因病去世,其亲属在红十字会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将他的眼角膜和遗体进行了捐献。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眼角膜将帮助海南两名眼盲患者重见光明;遗体捐献至海南医学院,成为一名“大体老师”,助力医学事业发展。

  在街坊邻居的印象里,张志德总是用行动把乐于助人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这家棚顶漏了,那家地漏堵了,张志德二话不说,拿上工具就义务帮忙维修。2010年,他征得街道办同意,在小区院外花费1万多元搭建了“爱心驿站”。在这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里,放着各种维修工具,居民可以随借随用。同时,张志德还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很快,“爱心驿站”成了大家的暖心港湾,行人会来这里避雨歇脚,环卫工人可以热饭取暖,小朋友能在这里等待家长。2015年,张志德再次征得街道办的同意,自费2万元将小屋扩建到10平方米,为更多人提供帮助。

  张志德还关心关爱困难学子,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2006年,张志德从新闻中了解到一名来自青海的困难大学生需要帮助,他立即联系到了该学生所在的学校,给该学生500元生活费,又为其买了新衣服,还在学生饭卡里存了1000元。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用点滴善举诠释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真谛。

  张志德入选“海南好人”。

  140  张连印

  张连印,男,汉族,1945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

  张连印从军40年,将全部青春奉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退休后与老伴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回乡20年,在家乡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即使身患癌症,他依然奋斗不止,是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

  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张家场村,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回到家乡的张连印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为家乡人民做点好事。自2004年春天起,张连印开始行动,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2005年,他自筹资金从东北购买拉运了160万株松树苗,为部队、学校和周边厂矿企业无偿提供了30万株。2007年7月,张家场村被验收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张连印本人也从门外汉成了植树专家,他的林业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2011年,张连印沉浸于植树造林的事业中时,他被确诊肺癌,做了右部肺叶切除手术,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2012年年初,病情刚有好转,他便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反对,回到心心念念的张家场,白天扛着铁锹上山挖坑植树,晚上回到屋里的土炕上输液治疗。2014年5月,张连印种树5000亩的目标成功完成,他当年的承诺终于兑现了。抗癌12年的张连印,每天微笑着面对病魔,扭秧歌、唱歌,出门办事不让人开车送,走路比年轻人还快。

  张连印被确诊肺癌时,就想让长子张晓斌“接班”种树,但考虑到孩子的前途,一直没张口。2014年12月,病榻上的张连印看着身边的长子,欲言又止。张晓斌看到父亲恳切的目光,毅然选择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做他想做的事。2019年以来,张连印为省市机关、干部学院、国有企业、中小学校、党校义务作报告300多场,受教育人次达3万余人。他还担任了市县关工委“五老”报告员、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右玉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不断培育着新时代的追梦队伍。

  张连印荣获“时代楷模”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141  陆科肖

  陆科肖,男,汉族,1988年7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崇明区消防救援支队新海消防救援站副站长。

  陆科肖多年默默资助困难家庭和学生,帮助困难老人,还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被当地群众称为“海岛活雷锋”。

  2012年,一封《谢谢陆叔叔圆了我的大学梦》的感谢信和一面写有“海岛活雷锋”的锦旗送到部队的时候,陆科肖的事迹才被众人所知晓。2009年,小黄母亲不幸查出尿毒症晚期,为了给母亲治病,小黄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近60岁的爷爷奶奶也不得不外出打工贴补家用。陆科肖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从每月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他们。2020年小黄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陆科肖得知后,第一时间拿着2000元送到小黄家中,并表示自己会继续资助小黄,让小黄好好读书。小黄爷爷激动地说:“他这些年一直资助我们,买油、买大米,还给我们大人买衣服。我特别感谢小陆同志,对我们帮助很大。”

  入伍以后,陆科肖一直默默资助贫困家庭学子,结对帮扶身患糖尿病和尿毒症的老夫妇,长期照顾90多岁、身患股骨头坏死的老奶奶,陪伴5名孤寡老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他还主动联系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陆科肖的引领下,上海市崇明区12个消防队均成立了“海岛雷锋班”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关注青少年成长等七大类志愿服务项目,先后结对帮助18名孤寡老人,资助26名困难学生。2023年9月,陆科肖成立了“火焰蓝”工作室,搭建起为民办实事和典型辐射带动的平台。陆科肖将“雷锋精神”熔铸在行动中,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己苦一点不要紧,只要那些在苦海里煎熬的人们能感受到一点温暖,苦也甘心!”

  陆科肖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钻到底的劲头,将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多面手”,参与处置各类灭火和抢险救援战斗3000余次,救助被困群众260余人,用热血青春兑现着“火焰蓝”竭诚为民的庄严承诺,用实际行动诠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精神。

  陆科肖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42  陈怀炯

  陈怀炯,男,汉族,1944年10月生,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原院长。

  行医六十余载,陈怀炯治疗患者100余万人次。他将祖传诊所和配方无偿捐给当地政府,带出一大批中医骨科专业医疗骨干,推动陈氏骨科医术惠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

  多年来,陈怀炯保持着和衣而眠的习惯,以便随时接诊患者。退休前,他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退休近20年来仍然坚持每天工作7小时。2017年,天全县中医医院成立“名中医工作室”,他带领36名该工作室的医务人员每天诊治门诊患者1500余名。

  在陈怀炯的一再坚持下,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挂号费仅收取1元,至今已逾17年。仅此一项,2023年帮助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00万元以上。他运用祖传秘方结合现代医药,研制出陈氏膏、散、丸、酒剂系列药物,且药物费用低廉,仅几十元便让许多骨伤患者痊愈。60多年来,他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50万元以上,赠送研发的膏药1万余片。目前,医院已成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年门诊量50余万人次,是“四川省十佳中医医院”“四川省重点骨伤专科医院”。

  陈怀炯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家规,先后把家传医术传授给460余名医学骨科后辈。他的核心诊疗技术之一“小夹板固定术”,让很多患者免除开刀手术的痛苦。他在医院增加藏语提示牌,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就医。他推动医院同甘孜、凉山等地衔接,投入20万元资金开通异地就医即时结报系统。同周边众多医院组建骨科联盟,目前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训骨科人才60余人,每年跟班带训少数民族地区的医院骨科人才30余人次。

  陈怀炯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43  陈雨佳

  陈雨佳,女,汉族,1989年10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

  陈雨佳因地制宜钻研农技,在石板田和有机稻研究上下足了功夫,经营和种植水田面积6900亩,帮助村里的大米打开销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16年,陈雨佳辞去牡丹江宁安市高中体育教师工作,回到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和母亲一起经营大米专业合作社,将发展家乡绿色有机农业作为创业初心。陈雨佳从田间务农学起,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成为村里公认的“田间学霸”。她因地制宜,实施土地流转集约经营,采取现代机械与传统农耕方式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有效保护了石板田,同时实施两段式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推动“石板大米”产业升级。陈雨佳不断用科技手段、科学理念给“石板大米”赋能,极大地提高了田间效率,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石板大米”绿色有机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合作社已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户,拉动农民就业500余人,每年销售大米300余万斤。

  2020年,陈雨佳创新“农旅+文旅+学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带领村民变身导游和管理人员,拉动村民就业120余人,助力村集体旅游收入突破100万元。2021年,陈雨佳积极争取全省巾帼生态小菜园建设试点村建设,历时3个月把农村旅游、乡村治理、村民增收结合起来,让村庄变景区、庭院变景点,有效改善了全村人居环境。

  陈雨佳还热心公益,与当地一名单亲家庭贫困女孩结成了帮扶对子,从未间断问候与帮助,受帮扶的家庭早已把陈雨佳当成了亲人。陈雨佳累计捐赠优质“石板大米”和慰问金总价值20余万元,用于慰问贫困老人、留守儿童、单亲贫困母亲等。

  陈雨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最美巾帼奋斗者”等称号。

  144  陈  洁

  陈洁,女,汉族,1973年1月生,中共党员,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委员、执行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

  陈洁既是大爱无疆的医者,又是立德树人的师者,还是投身“光明行”的志愿者,她用满腔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把光明带给更多、更需要的人。

  2012年8月,陈洁牵头组建了一支共20余人的“光明行”志愿服务队,前往青海省玛多县和久治县,为当地200多名藏族群众进行视力筛查,并实施了67台复明手术。第二年,她带领着一批医护人员、大学生、志愿者,从温州出发,一路向西。高原上缺氧缺水缺电,更缺医院和手术室,她借来一辆大巴车改建成手术车,行进五天五夜,终于抵达海拔4200米的高原。在强烈的高原反应下,他们一边大口大口吸着氧气,吃着抗高反药,一边坚持着高强度的工作……那一年,在色达和塔公,他们一干就是58天,完成了1025台手术。陈洁带领志愿者团队到藏区开展医疗公益行动共27次,足迹遍布川藏青高原17个贫困县(市)和150多个贫困乡村,为近4万名群众建立眼健康档案,免费帮助9600多人重见光明,受益眼健康科普群众超60万人。

  陈洁积极探索长效医疗帮扶模式,开展浙江支援川藏青三省(自治区)的医疗合作,从民间筹集专项资金近2000万元,累计培养藏族眼科专业人员16名,在当地成立眼视光中心11家、眼科手术室3间、低视力教室1间、远程平台8个。

  陈洁牵头组建了中国大学生近视防控宣讲团联盟,吸引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75所高校合计8000余名大学生参与。她积极推动温州市“明眸皓齿”工程,在全国率先成功实行“全市域、超百万、高时效”的中小学生近视普查,率先在全国建立儿童青少年数字化视觉健康档案。

  陈洁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标兵、浙江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下转第九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6日 08 版)

相关新闻: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01—108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09—120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21—132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33—144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45—157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58—163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01—206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07—220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21—234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35—247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48—258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01—302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03—315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16—328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29—340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41—353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54—359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代码 401—407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代码 408—420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代码 421—432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代码 433—444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代码 445—456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代码 457—465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代码 501—503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代码 504—516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代码 517—529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代码 530—542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代码 543—554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