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145 罗布曲扎 |
146 周 姗 |
147 於若飞 |
148 泽珍达日杰 |
149 贾秀芳 |
150 徐 军 |
151 徐金娥 |
152 唐才英 |
152 张佳港 |
153 曹 志 |
154 常向阳 |
155 梁 佳 |
156 梁倩娟 |
157 傅天雷 |
(上接第八版)
145 罗布曲扎
罗布曲扎,男,藏族,1959年2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扎细街道团结新村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副主任。
罗布曲扎无私帮助从贵州来拉萨打工的患病邻居十余载,书写了藏汉一家亲的佳话。他乐善好施,热心社区公共事务,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爱心叔叔”。
2010年,担任社区“双联户”户长的罗布曲扎在摸排辖区基本情况时,发现居民鄢勇一家居住条件极其简陋。上门走访后,了解到51岁的鄢勇多年前从贵州来到拉萨打工,患有小脑萎缩疾病,无法正常行走,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罗布曲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奔走四方为鄢勇申请救助,出资2万多元为鄢勇购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极大改善了他们一家的生活条件。
2017年起,鄢勇病情加重。罗布曲扎抓紧联系附近医院,积极沟通申请减免鄢勇的治疗费用,并为他办理医疗救助。治疗期间,罗布曲扎每天早早地来到鄢勇家,为他穿好衣服,用轮椅推着他到医院。每次出门就医前,罗布曲扎对鄢勇悉心宽慰,减轻他的思想负担。2018年,鄢勇思乡心切,罗布曲扎就帮忙联系,将他送回老家,一直坚持每月给他打去生活费,节假日寄去礼品,经常通过电话问候,时刻关心着这位“亲兄弟”。
罗布曲扎的家境并不宽裕,手机用了好多年都舍不得更换,却自掏腰包1.7万元为社区搭建凉亭供大家休息。2020年,团结新村社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启动,他又当起了工程监督员,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
罗布曲扎荣获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146 周 姗
周姗,女,汉族,1983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组长。
周姗深耕农业领域,长期从事食用菌行业,她毫无保留为农户传授种植技术,培育优质菌棒,带领农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4年,周姗入职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带动农民参与菌菇种植,周姗经常进村入户,把自身所学技术全部免费传授给农民。为了打消农民顾虑,她自掏腰包购置种植菌菇所需营养液,自己在家试种,再拿着数据到农户家中给他们“算账”。
担任项目组组长后,周姗积极开展良种良法推广,每月定期到村镇授课,并将制作好的菌包上门提供给农户,实现“集中制包、分散出菇、统一收购”,解决了农户重复投资菌包生产设备、缺乏技术、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等难题,让当地农户摆脱了家庭菌菇种植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困境。近3年,她带动2000户农民实现年增收600多万元。
“粤北香菇”是广东省久负盛名的地方特色产品,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种植加工标准和选优育种意识,韶关出产的香菇逐渐出现品质良莠不齐、市场占有率下降现象。为了重振“粤北香菇”品牌,周姗牵头成立星河生物知识产权工作小组,建立食用菌种子资源库,争取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的支持,成功量产优质菌棒10万棒,让“粤北香菇”以稳定的品质重新夺回市场份额。短短2年时间,助推曲江区打造了30多个示范种植点,实现香菇种植产业全覆盖,带动全区近5000户农户走上种菌致富的道路。
周姗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47 於若飞
於若飞,男,汉族,1990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蓝天救援队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队长。
於若飞坚持12年投身应急救援和公益志愿服务,参与重大灾害救援390余次,讲授公益防灾自救课程近千场,展现出一名90后青年的时代风采。
2012年5月,於若飞的家乡岷县发生泥石流灾害,在陕西上大学的他请假回家做了一名志愿者,被派到蓝天救援队做向导。他带领救援队员们赴灾区深处进行灾情调查,协助打捞泥石流遇难者遗体。救援过程中,於若飞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回到学校后,于2012年5月底加入了陕西蓝天救援队。
2013年,於若飞牵头组建甘肃蓝天救援队,开办公益防灾自救技能普及课近千场,受众30余万人次;组织参与或指挥大型活动现场民众安全保障120余次;在全省发起建立公益性民间救援队32支,培养应急救援志愿者1000余名。
於若飞参与九寨沟地震、尼泊尔大地震等救援行动390余次。在一次次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他一边要面对随时发生的次生灾害,一边还要制定科学救援方案进行施救,先后营救幸存者90人,挖掘打捞处理遇难者遗体375具,救治4900余人。
自2008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来,於若飞累计捐助贫困地区小学生700余名,带领团队参与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捐助扶贫物资款项数万元;还积极协调省内外多家公益机构捐助甘南、临夏等地区,助力教育扶贫。
於若飞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甘肃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48 泽珍达日杰
泽珍达日杰,男,藏族,1962年9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泽珍达日杰从医40多年来,义务照顾孤寡老人数十名,为经济困难患者减免或垫付医疗费15万余元。他投身公益事业,拿出全部积蓄创办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学校,坚持福利办学、免费教育,靠夫妻二人退休金和诊所收入维持学校日常开支,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为藏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泽珍达日杰参军入伍后,因为懂汉藏双语,又有藏医基础,被分到了部队医务部门,成为一名卫生员。4年军营生活,将泽珍达日杰锤炼成了一名优秀的军人,也让他坚定了从医造福家乡的信念。退役后,泽珍达日杰选择留在牧区,为当地牧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从医以来,泽珍达日杰接诊患者超过50万人次,义务巡诊行程近30万公里,为牧区群众捐赠医药物资价值超过20万元。
泽珍达日杰发现培养人才是解决牧区缺医现状的关键,2002年8月,他辞去稳定工作,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创办了果洛州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学校,坚持福利办学,实施全免费教育。以“传承技艺、帮扶脱贫、实现自立、贡献社会”为目标,为2000余名来自青海各地及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贫困孤残青少年提供免费就学机会,培养出藏医药学专业技术人员950余人;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4000余人次。
泽珍达日杰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表现突出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49 贾秀芳
贾秀芳,女,汉族,1974年7月生,民盟盟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博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
20多年来,贾秀芳致富不忘回馈社会,累计捐款捐物近1.5亿元。
贾秀芳创业之初,就给自己立下两条规矩:一要讲诚信,二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创办基金会,救助人群从城乡贫困户扩展到春蕾女童、留守儿童、抗战老兵、孤寡老人、环卫工人等,累计为3万余户家庭送去米面粮油、肉蛋禽奶等生活物资。2017年,贾秀芳注册成立黑龙江心连心良知食品有限公司,为那些因病致贫的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她还创办了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376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700余万元。
2016年,她组织成立博能公益救援队,先后救助坠江、落水、抛锚等被困车辆1000余辆,开展冰上救援、水域搜索、应急救援、活动保障救援任务3300余次,总计救援7500余人。
2012年,哈尔滨市残联举办演出活动,表演者都是脑瘫患儿,贾秀芳在台下看到孩子们艰难地控制着不协调的四肢和表情时,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孩子们做点实事。”2016年,贾秀芳把哈尔滨市香坊区松花路37号博能汽车园区近3000平方米的健身房改建成博能脑瘫康复中心,100余名患儿得到专业化救助。目前,已建成脑瘫康复中心3所,先后接收患儿600余名,已有百余名患儿脱离轮椅辅助器具行走,33个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就读。2020年,她发起设立“衣缘助力——博能助残洗衣店”公益项目,来自博能脑瘫康复中心的80名患儿家长得到就业安置。同时,她成立爱心超市实训基地,让康复效果较好的脑瘫青年自立创业。
贾秀芳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等称号。
150 徐 军
徐军,男,汉族,1966年12月生,无党派人士,山东省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团长。
徐军发起成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组织,悉心帮扶孤困儿童成长成才。他带领志愿者探索创新帮扶模式和经验做法,并在全国推广,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2003年,徐军走上公益之路,每年从自己的企业拿出40%的利润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在2016年的一次走访中,徐军发现一名儿童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为此,他走访了临沂市300多户孤儿、精神病患者、服刑人员及大病患者家庭,发现这类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等问题。2017年,徐军把自己的企业转交给家人管理,把精力全部放在孤困儿童帮扶工作上。
2018年4月,徐军发起成立了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为了安置辍学在家的女童和未考上高中准备打工的563名孤困青少年上学,他跑遍全市各所学校,往返200余趟,最终顺利将孩子们送入学校。徐军还积极联系医疗机构,对近百名孤困儿童、监护人免费实施大病救助,帮助这些家庭重燃生活希望。在徐军的组织推动下,临沂市14个县区、156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服务团队,汇聚了8000余名志愿者。徐军带领志愿者,探索形成了“扶心、扶志、扶技、扶困”相结合、“一对一”结对、“一帮20年”的帮扶模式,开展帮扶活动4000余场。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徐军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全国推广复制孤困儿童帮扶模式”的建议。为此,他先后到全国60多个城市分享帮扶经验,与爱心人士交流沟通帮扶事宜。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国已有42个地市参照临沂模式,成立了当地孤困儿童志愿服务组织。
徐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51 徐金娥
徐金娥,女,汉族,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汨罗市爱行天下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徐金娥从事公益事业以来,身体力行服务困难群体,默默奉献几十载,在助人为乐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以善举践行大爱,以责任诠释担当。
徐金娥出生在农民家庭,受父母的影响,她将助人为乐作为一辈子的信念。从1984年开始,徐金娥就为村里的困难老人提供洗头洗澡剪指甲、洗衣晒被翻床铺等志愿服务,尽自己能力去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2017年1月,徐金娥注册“爱行天下扶贫助学志愿者协会”并担任会长(2020年9月更名为“爱行天下志愿者协会”)。截至目前,协会开展各类爱心公益活动700余次,服务群众5万余人,帮扶困难家庭2100余户,资助困难学生1352名。
徐金娥走遍汨罗市每一个敬老院,服务3000余位孤寡空巢残疾五保老人。她提交的《关于加强特殊人群敬老院建设》提案得到采纳,汨罗市各乡镇全部新扩建敬老院,千余名孤寡老人集体搬进新家。徐金娥开展“一对一”助学活动,个人先后资助68名学生;她关心妇女同志,积极参与婚姻调解和好家风传播活动,化解家庭矛盾纠纷100余件次,接受妇女群众法律知识咨询200余人次,挽救了许多濒临破裂的家庭。2021年以来,徐金娥带领团队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社会治理、防汛救灾等重点,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16次;她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的影响力,协调就业岗位160余个,募集善款物资价值102万余元,消费帮扶15万元。
徐金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52 唐才英
张佳港
唐才英,女,汉族,1936年1月生,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人民医院退休保洁员;张佳港,男,汉族,1997年4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消防救援大队岭北东路消防救援站灭火救援班班长。
在1982年至1997年间,唐才英陆续收养包括张佳港在内的弃婴38人,把其中6人留在身边抚养成人;张佳港不忘养育之恩,用真情守护唐才英的晚年生活,他牢记“外婆”唐才英教诲,传承德善家风,传递平凡大爱,牵头在县消防救援大队成立“张佳港志愿服务队”,成为全市闪亮的志愿服务品牌。
唐才英是医院保洁员,自己有5个子女,收入不高,生活拮据。1982年,唐才英从路边抱回第一个弃婴后,15年间陆续收养弃婴38人,其中转交给民政部门安置的有32人,自己抚养了包括张佳港在内的6个孩子。张佳港从小跟着唐才英的亲外孙叫她“外婆”。外婆的言行善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家附近的公厕粪水外溢,外婆佝偻身子洗半天;空巢老人无人照顾,外婆每天上门煮粥送饭、送药聊天,坚持照顾5年多,直到老人安详离世;碰到没家属照顾的患者,外婆管吃管喝,还帮忙洗衣洗脸洗头;一个外地男子摔断腿骨,外婆将他送到医院救治,又细心照料半个月。
长大后的张佳港成为一名消防员,工作之余,作为“张佳港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他带领138名志愿者开展公益献血、捐资助学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100余次,无偿献血1.3万余毫升,定期走访慰问贫困家庭、孤寡老人,用平凡善举帮助他人,传承德善家风。
唐才英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张佳港荣获江西省道德模范称号。二人均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获评全国五好家庭。
153 曹 志
曹志,男,汉族,1978年12月生,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精美齿科门诊部主治医生。
从医20余年,曹志坚持不懈做公益,深入学校、福利院以及偏远农村,用精湛医术守护老人和儿童的口腔健康。
曹志出生于牙医世家,从小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牙医。1998年,曹志从沈阳医学院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口腔诊所。在日常诊疗中,曹志主动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工作之余,曹志积极投身社会公益。2008年开始,他定期带领团队宣传牙齿保健知识,义务为孤寡老人拔牙、镶牙、治牙,为福利院的儿童做牙齿涂氟。10多年来,他的爱心服务从未间断。
为了帮助更多患者,2011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曹志自掏腰包,花费50万元购买了一台流动口腔诊疗车——“爱牙卫士号”,车上配备了先进的诊疗设备。从此,他带领爱心团队开着这辆车到葫芦岛全市的学校、福利院、偏远山区义务出诊。2015年至今,曹志团队已免费为葫芦岛市数十个福利院的3000余名70岁以上老人免费治牙或镶牙,累计投入公益性资金近70万元。
2019年,曹志收到了沈阳市辽中区一位80多岁五保户老人的求助信,老人在报纸上看到了他的爱心善举后,想找他镶牙。曹志了解情况后,主动驱车5个多小时来到老人家中,免费为老人镶上了满口假牙,解决了困扰老人多年的口腔问题。如今,曹志爱心公益服务半径还在不断扩大。
曹志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54 常向阳
常向阳,女,汉族,1971年8月生,陕西省西安市心羽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
常向阳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创办“心羽家园”,救助来西安治疗的大病患儿困难家庭,提供免费食宿、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为困难家庭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2012年,常向阳从互联网上了解到西北农村大病患儿参治率低,于是组建“心羽志愿服务队”,常年到周边乡村普及医疗知识,鼓励患儿家庭积极治疗。2017年7月,常向阳在西安市儿童医院的一处走廊,看到一位外地大娘躺在片纸箱上睡觉,只因随身带的钱都用来给孩子治病,自己舍不得住旅馆。她由此萌生了一个想法:为这些在西安治病的困难患儿家庭免费提供一个“家”。两个月后,常向阳筹资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对面租下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起名为“心羽家园”。
常向阳常年住在“家园”里,经常一天要忙碌15个小时以上,夜里还要注意孩子们的突发状况。患儿们有的不能进食,有的需要进行术后特殊护理,家长不熟练,她就手把手教。家长情绪不稳定时,她还会耐心劝解……入住的家长和孩子都管这里叫“家”,孩子们都喊常向阳“常妈妈”。久而久之,医生也会建议困难病患家属“到马路对面找常姐”。人最多时,“心羽家园”同时接待过14个家庭。患儿康康在2017年到2021年数次住院期间,家人都在“心羽家园”落脚。
在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心羽家园”的环境越来越好。“心羽家园”的志愿者从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人,这里不仅提供吃饭住宿等服务,还针对患儿家庭开设“小白课堂”、医患交流会、家长“板凳会”等,帮助家属学习相关知识,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心羽家园”创办以来,已经有2100多个困难患儿家庭在这里接受帮助。
常向阳荣登“中国好人榜”。
155 梁 佳
梁佳,女,壮族,1991年1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建设服务中心干部。
2020年3月,她发起成立“小梁送工”志愿服务队,开启“集中送工”就业服务模式,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累计组织输送14.5万人次到县城周边工厂企业、农业基地务工务农,帮助群众实现总增收超过1600万元。
南宁市隆安县城厢镇震东社区所辖的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在县城集中安置的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之一。2018年底,58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4423人告别石漠化山区,入住震东集中安置区,但一些就业技能差、习惯干农活的大龄搬迁群众面临返岗难、就业难的问题。
为了破解难题,梁佳跑遍周边企业、产业基地,了解用工需求,在社区开展就业情况摸底调查,分类收集汇总居民的就业意向。“小梁送工”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成立了建筑零工组、柑果基地组、水果加工组等8个“专业型务工团队”。
针对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劳动力,梁佳牵头提出在安置区设立“新时代励志帮扶车间”“夕阳红幸福工坊”“解忧超市”等32个就业点,通过“帮扶车间加工点+家庭分散加工”等形式,就地为他们提供岗位1000多个。同时,开发卫生保洁员、文明引导员、市政协理员等公益性岗位,吸纳弱劳动力就业499人。
2021年以来,“小梁送工”项目获得了东西部协作粤桂帮扶资金支持,送工企业逐步向园区企业、建筑工地、家政保洁、网络直播带货等产业扩大,送工对象逐步延伸拓展到全县劳动力群体,无偿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2022年初,梁佳探索搭建“小梁送工”就业服务平台,开发智能服务APP,为全县群众提供公益性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用工发布等服务,为县内外企业提供人岗匹配的一站式个性化信息服务。
156 梁倩娟
梁倩娟,女,汉族,1986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农村电商从业人员。
梁倩娟返乡创业,通过开设网店、拍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村民售出价值3000多万元的农特产品,带动6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带领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2004年,梁倩娟南下务工,成为广东惠州电子厂的一名流水线工人,自学了写作和电脑技能。2012年,梁倩娟回乡探亲,发现村里的核桃、蜂蜜等农产品由于无人收购都放坏了。当时政府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她决定辞职返乡创业,开设网店,专门销售家乡的农特产品。
梁倩娟常常先自己垫钱,把货款付给老乡,遇到不方便送货或家里人手不够的,她就和家人、同事一起去老乡家里收购农特产品。
近几年,梁倩娟不仅销售农户的初级农特产品,也和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企业合作,销售模式从传统电商逐渐转变为与短视频、直播带货相融合的方式。她在电商平台注册了账号,成为一名助农主播,先后开展了200多场带货直播。
梁倩娟带动乡亲致富的事迹传开后,经常有人向她请教,她把自己掌握的电商知识和开网店的经验无私分享给大家。她的公司常年吸纳未就业大学生和困难家庭留守妇女就业,帮助他们增收。2023年冬天,她还积极对接公益团队,为村里的老人发放取暖器,帮助他们过冬。
梁倩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57 傅天雷
傅天雷,男,汉族,1983年6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右安门派出所社区民警兼玉林里社区党委副书记。
傅天雷用心用情解决辖区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力用智扛起社区平安祥和,守护社区人民美好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收获了辖区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017年12月,傅天雷从部队转业后成为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右安门派出所的社区民警。他脱去军装,换上警服,把自己“泡”进0.54平方公里的辖区,没事儿就到社区熟悉情况,每周至少50个小时。他坚持把“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作为首要标准,把“小事儿不小看、小事儿当成大事儿办”作为基本原则,积极推动解决社区停车、监控、消防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件。
傅天雷作为北京市第一批“穿警服副书记”之一,立足实现“政务党务警务相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相贯通”目标,主动与社区党委对接汇报、提出需求申请,加大物防、技防设施投入,发展壮大了以“治安志愿者巡逻队伍、物业管理服务队伍、内保单位联防队伍、门店和楼门长信息员队伍、基础安全宣传队伍”为支撑的五支群防群治力量,创建“13579”社区工作模式,将“下社区”转变为“在社区”,将“有事找民警”转变为“有事叫民警”,全力守护辖区群众幸福和安宁。
(下转第十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6日 09 版)
相关新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