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底线 挤掉泡沫
“去杠杆”以“稳妥力”彰显智慧
高杠杆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挥之不去的隐忧。债券市场一些企业债出现违约,房地产市场少数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非法集资领域案件高发,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都与杠杆率较高紧密关联,去杠杆势在必行。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5月9日的文章中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摒弃“放水漫灌”思想,已成为共识。权威人士指出,“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近年来,央行一直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和中性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今年M2预期目标是13%左右,仍属稳健的安排。
去杠杆关键在企业,难点也在企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非金融企业债务水平相对偏高,债务率高达156%。特别是资金密集、产能过剩行业,到期债券密集出现,金融风险敞口加大。
该怎么办?权威人士指出,对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
多位专家对人民网记者表示,去杠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原则,同时政府应发挥市场建设者和社会保障的作用。其中,破产制度的供给是企业去杠杆,恢复活力的关键一步。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认为,这将有利于让破坏市场信用链条的交易者及时退场。
事实上,寻找市场最大公约数,统筹推进改革,从来都是极具智慧考验。去杠杆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积极稳妥、精准施策。中央明确将“去杠杆”、“去产能”与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联系起来。具体到个案上,可能会是一个从市场角度、政府角度、社会稳定角度共同考虑且形成共识的可行性方案。
![]() |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