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5专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人民网>>时政>>正文

太行山与八路军华北抗战【2】

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 岳谦厚 韩晋成

2015年07月25日19:51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兵民是胜利之本”,根据地人民的人力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先后进行“三路围攻”“八路围攻”“九路围攻”,实施“囚笼政策”“蚕食政策”“三光政策”,发动“百万大战”“铁壁合围”等数以百次的扫荡或报复进攻,面对日军疯狂进攻和残酷杀戮,“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成千上万群众加入抗日队伍。太行山上的人民群众将多年不用的长矛、大刀、土枪、土炮找出来武装自己,组织自卫队,打击日军,并踊跃从事诸如站岗、放哨、送信、带路、运输等抗战勤务。各地群众在山头之间、村庄之间设置诸如消息树和鸡毛信等联络信号,以使我方指挥机关及时了解敌人动向。各地普遍建立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形成“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抗战热潮。

  民兵组织是根据地群众在人力方面最重要的支持之一。太行根据地民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夺取敌人武器武装自己。各村群众在民兵保卫与掩护下,能够有计划地转移,能够在战争中坚持生产,而正规军队有了民兵配合则进一步扩大了战斗的群众基础。太行区民兵为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37年9月在八路军创建太行根据地时,太行民兵率先参加了著名的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和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等战役。在与日军进行扫荡与反扫荡、蚕食与反蚕食斗争中,太行民兵全力以赴,他们在敌腹心区攻据点、断公路、割电线、炸桥梁、袭运输,断敌给养,捕捉敌特汉奸,摧毁敌维持会,开展“双减”运动,囤积抗日公粮,与敌人进行了顽强斗争,以无私奉献保卫了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太行民兵利用当地地形地貌创造出诸如伏击战、围困战、窑洞战、麻雀战、地雷战等种种奇异战法,使日军屡屡受挫。

  八年抗战中,太行区先后有117573人参加八路军。当时仅14万人口的武乡就有9万人参加工、农、青、妇和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有1.4万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等抗日部队。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八路军一二九师由进入太行山时的9000余人发展到1945年9月的近30万人。

  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太行根据地群众在自身财力物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源源不断地供应抗战所需的大量粮食、被服和军需物资,承担了庞大的战争费用和繁重的战勤服务。他们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警戒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打扫战场、维持治安,使军需供应和战勤服务得到充分保障。百团大战期间,晋中地区广大群众积极储备干粮熟食、破路工具,支援过往部队靠牲口驮甚至肩挑人扛送往前方。据统计,仅战役第一、二阶段晋中地区就出动民兵2万人,动员群众7万余人,征调牲口4500头,供应军粮1.4万石、电线杆1800根、柴草100余万斤、军鞋3万双、蔬菜2万斤、羊1000多只。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战争期间,无论太行山上抑或漳河岸边,广大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大力发展生产,使整个太行山区变成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的“兵站基地”。同时,太行人民亦因日军大规模进攻和报复性扫荡付出了惨重代价。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潘旭海、刘军涛)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