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中、苏、美、英等同盟国签订了对战后世界秩序安排和消灭法西斯国家后对其处置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协定,这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取得的重大成果。
声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罪行,声言在日本永久铲除法西斯势力并使其不再拥有发动战争的力量。《开罗宣言》对此明确写道:“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阐述道:“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而且“直至日本制造战争之力量业已毁灭,有确定可信之证据时”,方为建立起世界“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这就清清楚楚表明了同盟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性质的定性;并规定日本“永远不得拥有发动战争的军事力量”。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此后,1947年制定的《日本国宪法》,也规定日本永远放弃发动战争和以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拥有宣战权,等等。这是日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也是日本回归国际社会的前提,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日本和平发展的基础。因此,定性当年日本法西斯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性质、惩戒战争罪犯、永不拥有发动战争的军事力量等条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对日本的规定,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今天,日本右翼势力试图否定《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处置,其本质就是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果,必将受到世界人民,包括日本国内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坚决反对。
日本必须归还被其掠夺的领土。盟国对日本掠夺的领土问题作出了几条明确规定:第一,日本必须归还“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包括从中国、前苏联、朝鲜、韩国等各国掠夺的土地。而对中国,则清楚写明包括“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必须归还;第二,限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附属协议,即《联合国盟军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7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很明显,当时划定的日本领土不包括钓鱼岛群岛(钓鱼岛群岛最北的黄尾屿的坐标为北纬25°56′,远在北纬30度以南)。必须指出,当年日本政府投降时,以及1972年中日建交两国政府的联合声明中,日本均表示“坚持和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但现在的日本右翼势力却在百般诋毁和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正如我国领导人指出: “这是用几千万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也是二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证。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维护战后和平秩序,不允许破坏、否认这一战后的胜利果实。”
弘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
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不仅是企图奴役中国人民,也企图奴役世界人民。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的《国策基准》,清楚表明了日本对世界侵略扩张的意图:一方面发动侵华战争,同时“北上”进攻苏联,“南进”夺取南洋诸国。对此,中国人民十分清楚,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是属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军队出国作战共计死亡287万人,而其中198万人死在中国战场。日本超过70%的陆军和三分之一的海军陷在中国战区。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对稳定东方反法西斯战局、牵制日军“北上”影响欧洲战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就在这里。
1939年,在中日激战正酣时,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洛佐夫斯基就指出:“眼下正在中国解决世界性问题:日本是否将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人类好几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局。”为此,中国军民作出极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死伤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可见,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战场的失败,绝不是一些人所说似乎是靠外国的几颗原子弹的威力决定的。当然,对苏联、美国等盟国给予中国抗战的极大援助,我们是真诚感谢和永志不忘的。
在抗战中,无论是正面战场或者是后方战线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等,他们的英雄事迹曾经激励了数代中国人,我们决不容许对这些人肆意诋毁和诬蔑。为了中国的崛起,必须始终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操。建议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其纪念的意义在于:一是还历史真相,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历史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影响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二是牢记历史教训,古为今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维护二战的成果,捍卫历史的正义性;三是对当下的年轻人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传统的教育,使其深切体会到,中国几千万英烈为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对革命先烈要保持敬意,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感、责任感的正派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