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5专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人民网>>时政>>正文

历史殷鉴在   三思而后行

叶小文

2015年06月08日09:44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历史殷鉴在 三思而后行

今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有何殷鉴?人们有何思虑?

在今年3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大型记者会上,关于中日关系问题的一问一答,耐人寻味。日本NHK记者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提问时称:“在日本有不少民众认为中国是不是利用历史问题作为武器来贬低日本这些年来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中伤日本在国际上的信誉。如果中国作为大国有宽广的胸怀,是不是应该调整对日政策?”这一问,倒是道出日本有些人、特别是右翼政客的心病。

本来,2015年是中日共同以史为鉴、共谋面向未来新局面的机遇之年。“大国的宽广胸怀”本应体现在反对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这个世界共识上,促使两国人民站在同一边,重新思考历史,卸下历史包袱。可是日本有些人,特别是安倍的作为,确实也令人纠结:一是碰到历史问题就跳脚,总怀疑有人是要“利用历史问题作为武器来贬低日本”,倒打一耙,贼喊捉贼;二是一碰到历史问题就“惊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1月29日举行的众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就对美国历史教科书记载南京大屠杀一事表示“惊愕”;三是一碰到历史问题就耍赖。所谓“安倍谈话”,极可能回避“殖民统治”、“侵略”、“道歉”等关键措辞。安倍表示,“我想要发表的谈话,(重点)不是要不要使用迄今为止被不断重复的文字,而是安倍政权在迎来70年之际有何思考”。似乎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掩盖了罪行,日本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总之,这些人像患了“历史焦虑症”,一提历史,就发急、就敏感、就惊愕、就躲闪、就抹杀、就赖账、就偏执、就焦虑。似乎谁的话也听不进,谁的劝告都不管用。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你要躲闪历史,历史偏要找你。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不仅要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成就,也应担负起前人罪行所带来的历史责任。可是安倍这个“国家领导人”究竟怎么了,“牢记历史”就那么难?

为此,王毅部长坦率地回答:“你刚才又提到了历史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中日关系,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一声,究竟原因何在?我想起一位中国的外交老前辈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他认为,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其实,这句话既是人与人的交往之道,也是对待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日本的当政者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如何,首先请扪心自问,世人也自有公论。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是继续背着历史包袱不放,还是与过去一刀两断,最终要由日本自己来选择。”

这一答,针对着日本的“心病”,显出了中国的心诚!不管安倍先生怎么焦虑,今年可是个全世界牢记历史、缅怀历史的大年头。中国人民理所当然要深切怀念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和殉难的同胞们,深切怀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和殉难的人们,向一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家和人民致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不会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可能重犯。

中国人最喜欢的经典是孔子的《论语》。《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譬如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如何能行动呢?民无信不立,国无信怎么立?国而无信,“其何以行之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日本是否认和淡化侵略历史、继续将那笔负资产背下去,还是真诚深刻地反省侵略历史、轻装前行?

中日关系历史殷鉴尚在,应当“三思而后行”。

下一页
(责编:张香梅(实习)、曾伟)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