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是会晤开始前,习近平与拉美国家领导人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互鉴
跨越大洋友好交流
文化融合 增进民间传统友谊
“拉丁美洲”是一个文化韵味十足的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拉美文化具有显著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包容的杰出代表。
历史上,中拉友好交流源远流长,今天,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中拉文化交流互鉴又站在新起点。
中拉虽相距遥远,但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方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几个世纪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联通了东西半球的贸易,也为中拉人文交流打开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百姓餐桌上的土豆、玉米,书架上马尔克斯、聂鲁达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近些年,中国的“拉美热”和拉美的“中国热”持续升温,双方在人文领域的交流精彩纷呈。中国已在拉美建立30多所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拉美人对学习汉语产生浓厚兴趣。莫言、麦家等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译成西文,受到拉美读者的热捧。
中拉民众越走越近,相知相亲,是中拉合作深化的重要因素。
中拉民众越走越近,相知相亲,正在成为中方的重要理念和实践。
据外交部介绍,李克强此行将出席中国-拉美人文交流研讨会等人文交流活动,双方也将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签署一系列合作文件。
习近平此前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时曾表示,未来5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并倡议2016年举行“中拉文化交流年”。
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秘方院长邓如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李克强总理的访问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加强中拉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当前,中拉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通过中拉双方的共同努力,一个中拉命运与共的时期已经开启并将续演更多传奇。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