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正文

习近平使用频率最高的十大典故【3】

杨立新

2015年04月02日15:0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修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原文:

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原典:

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quān)乎?”

释义: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国语》中收录的一句谚语。登:攀登高山。崩:山石崩坠。意思是说,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似山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典故的背景是这样的,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于都城,逃到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诸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卫国大夫彪傒以为不可,并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历朝历代的教训加以劝阻。

这句古谚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为历代政治家所重视。据《南史·宋文帝纪》记载,宋文帝刘义隆为倡导新政,荡涤官场的颓废,曾劝诫群臣道:为官为政,切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此后,刘宋政权开启了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笃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014年5月8日《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4年5月4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

——2004年1月5日《心无百姓莫为“官”》(《之江新语》第26页)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28页)

原文: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典: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义: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著手。告诉我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

老子主张“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同时,老子又强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但面对细易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轻心。“难之”,就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也就是他所说的“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对于我们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袁勃、盛卉)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