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正文

古稀老人王嘉俊自费百万传承羌文化

2015年02月13日14:33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博物馆分为民俗馆、文化馆和文物馆三部分,因为场地狭小,上千件文物几乎是堆放在一起。(刘洪文 摄影)
博物馆分为民俗馆、文化馆和文物馆三部分,因为场地狭小,上千件文物几乎是堆放在一起。(刘洪文 摄影)

74岁的王嘉俊是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的一名羌族农民。20多年来,他自费近百万元在自己家里建起了一个羌族文化博物馆,用来陈列自己多年收集的1000多件羌族民俗文化藏品。

谈起收藏的文物,王嘉俊如数家珍,上千件宝贝每年都有难忘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藏品中有羌民族已不再使用的劳动工具,有羌族祭祀用到的器具,也有很少见到已经有些年头的动物皮毛等等。

羌族文化历史和渊源深厚,由于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很不容易保存和传承。王嘉俊说:“现在寨子里大部分年轻人已不会说羌语了。虽然我们没多少钱,但看到这么多人关注我们的博物馆,关心羌文化,我们很满足,很骄傲。”

桃坪羌族文化博物馆分为民俗馆、文化馆和文物馆三部分,因为场地狭小,上千件文物几乎是堆放在一起。说到博物馆的经费来源,王嘉俊羞涩地说:“博物馆花费非常大,我以前靠打工、养猪赚钱,孩子们也帮助了不少,省吃俭用攒的一点钱几乎全部用在了收集文物上面。我现在每个月靠新农保和低保的一百多元钱撑持日常开销。年龄大了,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一个人支撑博物馆的运营,实在力不从心。很多羌族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品如今已经消失。因为博物馆没有防潮装置,一些古老文物正在慢慢坏掉。房子塌了可以再修,文物遗失了就很难再找回来。”

王嘉俊是桃坪羌寨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寨子里的人们都给叫“王科学”。他自学会了电脑和上网,还想出一本关于羌文化的书。每年义务接待大量的游客和专家学者,占用了王嘉俊大量的个人时间,他几乎无暇整理自己的书稿。

谈到羌族博物馆的未来,王嘉俊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接纳这个博物馆,让这些文物有个好的归宿。“如果有一天,我就这样老了死了,会很不甘心,我觉得自己还可以为人民做些贡献。” (刘洪文)

王嘉俊:70岁的羌文化守护者

2011年责任中国评选十大责任公民获奖者王嘉俊发表感言

藏族拍客刘洪文:传递真情的使者

下一页
(责编:崔东、盛卉)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