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其中,国有独资和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是主力军。全面掌握,深入分析,切实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中华民族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百年梦想至关重要。
一、国有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以引进156项大型企业为龙头,开始大规模建设国有企业,并同时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当时的国有企业普遍建立技术资料情报室,进行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企业普遍建设配套的职业技术学校、产品设计所、工艺研究所等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机构。著名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在这个阶段总结出来,后来被西方工业界融合到现代管理方法中的。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前苏联撤走专家和西方的封锁,我国开始自主仿制国外的先进产品,并在部分领域特别是国防工业领域开始自主研发和设计新产品。“两弹一星”、第一代核潜艇、自主设计的强击机和战斗机等等都是这个期间的成果。由于几乎清一色的公有制企业,而当时的地方国营和集体企业几乎没有技术创新能力,新中国前30年的国家技术创新队伍和成果一半左右来自于国有企业,一半左右来自于高等院校和行业研究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企分开、军企分开、以242个行业研究所企业化转制等为内容的科技体制改革和集团化经营,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第二次解放和发展。虽然同期,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在快速增长,国有企业仍然占据国内技术创新的半壁江山。国有企业在载人航天、探月、水下机器人、高铁、核电、造船、农业、家电、重大水利工程、冶炼、能源、发电、勘探、计算机、通信技术、建筑等各个方面几乎全面进入国际先进技术行列,部分技术领先世界。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连续四年编著发布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报告将中国企业分为高端制造业、能源业、电子信息业、生物业、节能环保业5类,并各自排出企业自主创新前100强。国有企业依次占有80%、90%、70%、60%和50%以上。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前10名都是国有企业[2、4]。这些统计数据还没有包括国有企业的国防技术创新数据。
企业中设立的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技术创新机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绝大多数设在国有企业。企业中的工程院院士绝大多数来自于国有企业。“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由科学技术部及其职能机构认定,在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任务中取得显著成绩、具有进一步发展潜力和引导示范作用的国内科技园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中介组织等机构载体,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不同类型。国合基地已成为国家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扩大科技对外影响力等工作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并对领域或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产生引领和示范效果。截至2014年底,科技部共认定国合基地482家,其中国际创新园24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08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30家,示范型国合基地320家。其中,企业为主体的国合基地共计127家,国有企业84家,占企业总数的2/3,占国合基地总数量的17.4%。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以承担企业数量排序)。[5]
种种数据表明,国有企业过去和现在都一直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未来也应该和必将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所不同的是前30年以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为主,后30年以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未来的30年将以协同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主。
![]() |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