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2】

2015年02月09日15:37  
 
原标题:国有企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

  二、国有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30年,中国将完成全面实现小康和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两个百年梦想”,并依次成为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世界大国和强国。期间,联合国将制定和完成两轮各15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拥有崭新体制机制、充满生机和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将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彼消我长的态势。相互之间的博弈将日益复杂和激烈。“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1]。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优势明显。

  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是多方面和系统的。中国创新竞争力能够在世界上从2001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14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从第18位上升到第5位,高技术产品出口从第7位上升到净出口第1位,专利授权从第13位上升到第3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第81位上升到第77位[6];在20国集团里能够从2001年的第12为上升到2012年的第8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从第6位上升到第3位,高技术产品出口从第6位(新加坡世界第5位)上升到净出口第1位,专利授权从第12位(乌克兰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3位[7],国有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国有企业的优势包括:

  1.研发力量雄厚。研发团队成建制,一般都继承或建有大的研究院所,且有长期的研发积累,研发管理的成熟度高;研发人员专业、年龄、经历等方面的结构比较合理,力量比较充沛;资本实力强,科研投入有保障;研发设备配套齐全,通常都具有专门的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单位。

  2.研发成果应用能力强。这些企业搞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和同行竞争。其研发伊始就高度重视成果的应用。从原型产品、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内,都有完整配套的技术保障队伍。

  3.管理层对创新驱动认可度高,懂技术,会管理。大量的企业高管是技术背景出身,相对重视技术创新和懂得如何开展技术创新。我们支部17位来自国有企业的领导几乎全部拥有技术背景,也说明了这一点。

  4.企业本身技术含量就比较高,有依靠技术创新赢得市场的经验。即使是非竞争性企业,也都有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企业和保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利益的成果经验。如: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就是我国绿色生态环境研究应用的基地,也是大量先进对地观测设备的试验场和第一用户。

  5.国际化能力强。国有企业向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转移技术能力强,搞开放式创新、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能力强。他们熟悉国际规则,具有丰富的国际运作经验;拥有很强的国际并购能力。如: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承建了全世界70%以上的百层摩天钢结构大楼,还承建了中东最大的机场阿布扎比国际机场航站楼、非洲最大的清真寺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其中包含世界最高的宣礼塔)等地标性钢结构工程,钢构件出口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6.有配套的技术创新人员的培训、培养和继续教育体系。国有企业除了前面提到的拥有自己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计划外,在行业内和社会上还往往有就近的对口教育机构。同时,这些国有企业和国内外的教育、科研、培训机构往往有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

  7.对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愿望强烈,对企业升级换代有需求有经验,承受力和风险意识较强。大量的国有企业都经过了至少一轮的转型升级。如:中国中化集团就是经过转型从进出口贸易公司,本世纪成功转型为以能源开发为主有限多元发展的生产型企业。

  8.对依靠技术创新求发展的认识高、措施强、效果好。如:获得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第四届中国高端制造业100强第5位、获得中国企业创新成果奖的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采用比学赶超策略,使企业的“离心球墨铸管”生产规模和综合技术实力达到世界领先[2、3]。

  (二)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和被歧视突出。

  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和受到的歧视也是积重难返的。长期的计划经济烙印,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歧视,政府和社会对国有企业过多的本不应该由企业承担的期望等等,都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和负担,也直接和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1.创新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由于技术创新周期长风险大、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可以维持短期利润目标、企业发展快慢和是否可持续对管理层影响不大等因素,国有企业的高管对于技术创新的热情不高。对于技术创新团队的激励主要是职位晋升、一次性项目奖励和岗位工资。自主创新500强企业分别约有90%、80%和70%企业采用之。采用效益分享和期权的自主创新500强企业分别约为10%和20%。[2]

  2.目前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技术创新的发展,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在技术创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相对自由流动,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授权、交易和利益分配,特别是在目前国际上大型企业普遍流行的通过并购和技术成果交易快速形成集成创新优势赢得市场的方面,国有企业遇到很多体制机制上的束缚。

  3.发达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歧视和限制,影响了企业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也影响了开放式创新。发达国家利用国家安全堡垒、何患无辞的国有企业非市场化标签等,排挤打压国有企业,保护其本国企业。

  4.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有差距。技术创新人才普遍不愿意进入国有企业工作,年轻人更甚。以著名的千人计划为例,截至目前,国家千人计划共引进4280人,其中企业引进1248人,国有企业引进202人占4.7%。202人中创新长期引进160人,创新短期17人,青年千人10人,溯及既往6人,外国专家9人[5]。国有企业在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氛围、鼓励激励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